LinkedList 是一个基于双向链表实现的集合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inkedList 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时间复杂度

  • 头部插入/删除:只需要修改头结点的指针即可完成插入/删除操作,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O(1)。
  • 尾部插入/删除:只需要修改尾结点的指针即可完成插入/删除操作,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O(1)。
  • 指定位置插入/删除:需要先移动到指定位置,再修改指定节点的指针完成插入/删除,因此需要移动平均 n/2 个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

LinkedList 实现了以下接口:

  • List : 表明它是一个列表,支持添加、删除、查找等操作,并且可以通过下标进行访问。
  • Deque :继承自 Queue 接口,具有双端队列的特性,支持从两端插入和删除元素,方便实现栈和队列等数据结构。
  • Cloneable :表明它具有拷贝能力,可以进行深拷贝或浅拷贝操作。
  • Serializable : 表明它可以进行序列化操作,也就是可以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进行持久化存储或网络传输,非常方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节点的定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节点值
Node<E> next; // 指向的下一个节点(后继节点)
Node<E> prev; // 指向的前一个节点(前驱结点)

// 初始化参数顺序分别是:前驱结点、本身节点值、后继节点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插入元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 在链表尾部插入元素
public boolean add(E e) {

linkLast(e);
return true;
}

// 在链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 下标越界检查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 判断 index 是不是链表尾部位置
if (index == size)
// 如果是就直接调用 linkLast 方法将元素节点插入链表尾部即可
linkLast(element);
else
// 如果不是则调用 linkBefore 方法将其插入指定元素之前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 将元素节点插入到链表尾部
void linkLast(E e) {

// 将最后一个元素赋值(引用传递)给节点 l
final Node<E> l = last;
// 创建节点,并指定节点前驱为链表尾节点 last,后继引用为空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 将 last 引用指向新节点
last = newNode;
// 判断尾节点是否为空
// 如果 l 是null 意味着这是第一次添加元素
if (l == null)
// 如果是第一次添加,将first赋值为新节点,此时链表只有一个元素
first = newNode;
else
// 如果不是第一次添加,将新节点赋值给l(添加前的最后一个元素)的next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 在指定元素之前插入元素
void linkBefore(E e, Node<E> succ) {

// assert succ != null;断言 succ不为 null
// 定义一个节点元素保存 succ 的 prev 引用,也就是它的前一节点信息
final Node<E> pred = succ.prev;
// 初始化节点,并指明前驱和后继节点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succ);
// 将 succ 节点前驱引用 prev 指向新节点
succ.prev = newNode;
// 判断尾节点是否为空,为空表示当前链表还没有节点
if (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 succ 节点前驱的后继引用指向新节点
pred.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获取元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 获取链表的第一个元素
public E get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f.item;
}

// 获取链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public E getLast() {

final Node<E> l = last;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l.item;
}

// 获取链表指定位置的元素
public E get(int index) {

// 下标越界检查,如果越界就抛异常
checkElementIndex(index);
// 返回链表中对应下标的元素
return node(index).item;
}

// 返回指定下标的非空节点
Node<E> node(int index) {

// 断言下标未越界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 如果index小于size的二分之一 从前开始查找(向后查找) 反之向前查找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 遍历,循环向后查找,直至 i == index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get(int index) 或 remove(int index) 等方法内部都调用了node(int index)方法来获取对应的节点。
从这个方法的源码可以看出,该方法通过比较索引值与链表 size 的一半大小来确定从链表头还是尾开始遍历。如果索引值小于 size 的一半,就从链表头开始遍历,反之从链表尾开始遍历。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节点,充分利用了双向链表的特性来提高效率

删除元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 删除并返回链表的第一个元素
public E remove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First(f);
}

// 删除并返回链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public E removeLast() {

final Node<E> l = last;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Last(l);
}

// 删除链表中首次出现的指定元素,如果不存在该元素则返回 fals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 如果指定元素为 null,遍历链表找到第一个为 null 的元素进行删除
if (o == null)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x.item == null)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else {

// 如果不为 null ,遍历链表找到要删除的节点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

if (o.equals(x.item)) {

unlink(x);
return true;
}
}
}
return false;
}

// 删除链表指定位置的元素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 下标越界检查,如果越界就抛异常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unlink(node(index));
}

E unlink(Node<E> x) {

// 断言 x 不为 null
// assert x != null;
// 获取当前节点(也就是待删除节点)的元素
final E element = x.item;
// 获取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 获取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 如果前一个节点为空,则说明当前节点是头节点
if (prev == null) {

// 直接让链表头指向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first = next;
} else {
// 如果前一个节点不为空
// 将前一个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prev.next = next;
// 将当前节点的 prev 指针置为 null,,方便 GC 回收
x.prev = null;
}

// 如果下一个节点为空,则说明当前节点是尾节点
if (next == null) {

// 直接让链表尾指向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
last = prev;
} else {
// 如果下一个节点不为空
// 将下一个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
next.prev = prev;
// 将当前节点的 next 指针置为 null,方便 GC 回收
x.next = null;
}

// 将当前节点元素置为 null,方便 GC 回收
x.item = null;
size--;
modCount++;
return element;
}

unlink图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遍历链表

推荐使用for-each 循环来遍历 LinkedList 中的元素, for-each 循环最终会转换成迭代器形式。

作者声明

1
如有问题,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