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基础

顾名思义,关系型数据库(RDB,Relational Database)就是一种建立在关系模型的基础上的数据库。关系模型表明了数据库中所存储的数据之间的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的数据都被存放在了各种表中(比如用户表),表中的每一行就存放着一条数据(比如一个用户的信息)。

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使用 SQL 来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且,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支持事务的四大特性(ACID)。

有哪些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呢?

MySQL、PostgreSQL、Oracle、SQL Server、SQLite(微信本地的聊天记录的存储就是用的 SQLite) …。

什么是 SQL?

SQL 是一种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专门用来与数据库打交道,目的是提供一种从数据库中读写数据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几乎所有的主流关系数据库都支持 SQL ,适用性非常强。并且,一些非关系型数据库也兼容 SQL 或者使用的是类似于 SQL 的查询语言。

SQL 可以帮助我们:

  • 新建数据库、数据表、字段;
  • 在数据库中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数据;
  • 新建视图、函数、存储过程;
  •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 搭配 Hive,Spark SQL 做大数据;
  • 搭配 SQLFlow 做机器学习;

什么是 MySQL?

MySQL 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主要用于持久化存储我们的系统中的一些数据比如用户信息。

由于 MySQL 是开源免费并且比较成熟的数据库,因此,MySQL 被大量使用在各种系统中。任何人都可以在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 的许可下下载并根据个性化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改。MySQL 的默认端口号是3306

MySQL 有什么优点?

MySQL 主要具有下面这些优点:

  1. 成熟稳定,功能完善。
  2. 开源免费。
  3. 文档丰富,既有详细的官方文档,又有非常多优质文章可供参考学习。
  4. 开箱即用,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
  5. 兼容性好,支持常见的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开发语言。
  6. 社区活跃,生态完善。
  7. 事务支持优秀, InnoDB 存储引擎默认使用 REPEATABLE-READ 并不会有任何性能损失,并且,InnoDB 实现的 REPEATABLE-READ 隔离级别其实是可以解决幻读问题发生的。
  8. 支持分库分表、读写分离、高可用。

MySQL 字段类型

MySQL 字段类型可以简单分为三大类:

  • 数值类型:整型(TINYINT、SMALLINT、MEDIUMINT、INT 和 BIGINT)、浮点型(FLOAT 和 DOUBLE)、定点型(DECIMAL)
  • 字符串类型:CHAR、VARCHAR、TINYTEXT、TEXT、MEDIUMTEXT、LONGTEXT、TINYBLOB、BLOB、MEDIUMBLOB 和 LONGBLOB 等,最常用的是 CHAR 和 VARCHAR。
  • 日期时间类型:YEAR、TIME、DATE、DATETIME 和 TIMESTAMP 等。

MySQL 常见字段类型总结

MySQL 字段类型比较多,我这里会挑选一些日常开发使用很频繁且面试常问的字段类型,以面试问题的形式来详细介绍。如无特殊说明,针对的都是 InnoDB 存储引擎。

整数类型的 UNSIGNED 属性有什么用?

MySQL 中的整数类型可以使用可选的 UNSIGNED 属性来表示不允许负值的无符号整数。使用 UNSIGNED 属性可以将正整数的上限提高一倍,因为它不需要存储负数值。

例如, TINYINT UNSIGNED 类型的取值范围是 0 ~ 255,而普通的 TINYINT 类型的值范围是 -128 ~ 127。INT UNSIGNED 类型的取值范围是 0 ~ 4,294,967,295,而普通的 TINYINT 类型的值范围是 2,147,483,648 ~ 2,147,483,647。

对于从 0 开始递增的 ID 列,使用 UNSIGNED 属性可以非常适合,因为不允许负值并且可以拥有更大的上限范围,提供了更多的 ID 值可用。

CHAR 和 VARCHAR 的区别是什么?

CHAR 和 VARCHAR 是最常用到的字符串类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CHAR 是定长字符串,VARCHAR 是变长字符串。

CHAR 在存储时会在右边填充空格以达到指定的长度,检索时会去掉空格;VARCHAR 在存储时需要使用 1 或 2 个额外字节记录字符串的长度,检索时不需要处理。

CHAR 更适合存储长度较短或者长度都差不多的字符串,例如 Bcrypt 算法、MD5 算法加密后的密码、身份证号码。VARCHAR 类型适合存储长度不确定或者差异较大的字符串,例如用户昵称、文章标题等。

CHAR(M) 和 VARCHAR(M) 的 M 都代表能够保存的字符数的最大值,无论是字母、数字还是中文,每个都只占用一个字符。

VARCHAR(100)和 VARCHAR(10)的区别是什么?

VARCHAR(100)和 VARCHAR(10)都是变长类型,表示能存储最多 100 个字符和 10 个字符。因此,VARCHAR (100) 可以满足更大范围的字符存储需求,有更好的业务拓展性。而 VARCHAR(10)存储超过 10 个字符时,就需要修改表结构才可以。

虽说 VARCHAR(100)和 VARCHAR(10)能存储的字符范围不同,但二者存储相同的字符串,所占用磁盘的存储空间其实是一样的,这也是很多人容易误解的一点。

不过,VARCHAR(100) 会消耗更多的内存。这是因为 VARCHAR 类型在内存中操作时,通常会分配固定大小的内存块来保存值,即使用字符类型中定义的长度。例如在进行排序的时候,VARCHAR(100)是按照 100 这个长度来进行的,也就会消耗更多内存。

DECIMAL 和 FLOAT/DOUBLE 的区别是什么?

DECIMAL 和 FLOAT 的区别是:DECIMAL 是定点数,FLOAT/DOUBLE 是浮点数。DECIMAL 可以存储精确的小数值,FLOAT/DOUBLE 只能存储近似的小数值。

DECIMAL 用于存储具有精度要求的小数,例如与货币相关的数据,可以避免浮点数带来的精度损失。

在 Java 中,MySQL 的 DECIMAL 类型对应的是 Java 类 java.math.BigDecimal

为什么不推荐使用 TEXT 和 BLOB?

TEXT 类型类似于 CHAR(0-255 字节)和 VARCHAR(0-65,535 字节),但可以存储更长的字符串,即长文本数据,例如博客内容。
类型 可存储大小 用途 TINYTEXT 0-255 字节 一般文本字符串 TEXT 0-65,535 字节 长文本字符串 MEDIUMTEXT 0-16,772,150 字节 较大文本数据 LONGTEXT 0-4,294,967,295 字节 极大文本数据

BLOB 类型主要用于存储二进制大对象,例如图片、音视频等文件。

类型 可存储大小 用途 TINYBLOB 0-255 字节 短文本二进制字符串 BLOB 0-65KB 二进制字符串 MEDIUMBLOB 0-16MB 二进制形式的长文本数据 LONGBLOB 0-4GB 二进制形式的极大文本数据

在日常开发中,很少使用 TEXT 类型,但偶尔会用到,而 BLOB 类型则基本不常用。如果预期长度范围可以通过 VARCHAR 来满足,建议避免使用 TEXT。

数据库规范通常不推荐使用 BLOB 和 TEXT 类型,这两种类型具有一些缺点和限制,例如:

  • 不能有默认值。
  • 在使用临时表时无法使用内存临时表,只能在磁盘上创建临时表(《高性能 MySQL》书中有提到)。
  • 检索效率较低。
  • 不能直接创建索引,需要指定前缀长度。
  • 可能会消耗大量的网络和 IO 带宽。
  • 可能导致表上的 DML 操作变慢。

DATETIME 和 TIMESTAMP 的区别是什么?

DATETIME 类型没有时区信息,TIMESTAMP 和时区有关。

TIMESTAMP 只需要使用 4 个字节的存储空间,但是 DATETIME 需要耗费 8 个字节的存储空间。但是,这样同样造成了一个问题,Timestamp 表示的时间范围更小。

  • DATETIME:1000-01-01 00:00:00 ~ 9999-12-31 23:59:59
  • Timestamp:1970-01-01 00:00:01 ~ 2037-12-31 23:59:59

NULL 和 ‘’ 的区别是什么?

NULL''(空字符串)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值,区别如下:

  • 
    

NULL

1
2
3
4
代表一个不确定的值,就算是两个

```js
NULL

,它俩也不一定相等。例如,

1
SELECT NULL=NULL

的结果为 false,但是在我们使用

1
DISTINCT

,

1
GROUP BY

,

1
ORDER BY

时,

1
NULL

又被认为是相等的。

  • 
    

‘’

1
2
3
4
的长度是 0,是不占用空间的,而

```js
NULL

是需要占用空间的。

  • 
    

NULL

1
2
3
4
会影响聚合函数的结果。例如,

```js
SUM

1
AVG

1
MIN

1
MAX

等聚合函数会忽略

1
NULL

值。

1
COUNT

的处理方式取决于参数的类型。如果参数是

1
*

(

1
COUNT(*)

),则会统计所有的记录数,包括

1
NULL

值;如果参数是某个字段名(

1
COUNT(列名)

),则会忽略

1
NULL

值,只统计非空值的个数。

  • 查询
1
NULL

值时,必须使用

1
IS NULL

1
IS NOT NULLl

来判断,而不能使用 =、!=、 <、> 之类的比较运算符。而

1
''

是可以使用这些比较运算符的。

Boolean 类型如何表示?

MySQL 中没有专门的布尔类型,而是用 TINYINT(1) 类型来表示布尔值。TINYINT(1) 类型可以存储 0 或 1,分别对应 false 或 true。

MySQL 基础架构

下图是 MySQL 的一个简要架构图,从下图你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客户端的一条 SQL 语句在 MySQL 内部是如何执行的。

img

从上图可以看出, MySQL 主要由下面几部分构成:

  • 连接器: 身份认证和权限相关(登录 MySQL 的时候)。
  • 查询缓存: 执行查询语句的时候,会先查询缓存(MySQL 8.0 版本后移除,因为这个功能不太实用)。
  • 分析器: 没有命中缓存的话,SQL 语句就会经过分析器,分析器说白了就是要先看你的 SQL 语句要干嘛,再检查你的 SQL 语句语法是否正确。
  • 优化器: 按照 MySQL 认为最优的方案去执行。
  • 执行器: 执行语句,然后从存储引擎返回数据。 执行语句之前会先判断是否有权限,如果没有权限的话,就会报错。
  • 插件式存储引擎: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读取,采用的是插件式架构,支持 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种存储引擎。

MySQL 存储引擎

MySQL 支持哪些存储引擎?默认使用哪个?

MySQL 支持多种存储引擎,你可以通过 SHOW ENGINES 命令来查看 MySQL 支持的所有存储引擎。

查看 MySQL 提供的所有存储引擎

从上图我们可以查看出, MySQL 当前默认的存储引擎是 InnoDB。并且,所有的存储引擎中只有 InnoDB 是事务性存储引擎,也就是说只有 InnoDB 支持事务。

我这里使用的 MySQL 版本是 8.x,不同的 MySQL 版本之间可能会有差别。

MySQL 5.5.5 之前,MyISAM 是 MySQL 的默认存储引擎。5.5.5 版本之后,InnoDB 是 MySQL 的默认存储引擎。

你可以通过 SELECT VERSION() 命令查看你的 MySQL 版本。

你也可以通过 SHOW VARIABLES LIKE '%storage_engine%' 命令直接查看 MySQL 当前默认的存储引擎。

1
2
3
4
5
6
7
8
9
10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torage_engin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default_storage_engine | InnoDB |
| default_tmp_storage_engine | InnoDB |
| disabled_storage_engines | |
| internal_tmp_mem_storage_engine | TempTable |
+---------------------------------+-----------+
4 rows in set (0.00 sec)

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每个存储引擎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推荐你去阅读以下 MySQL 官方文档对应的介绍(面试不会问这么细,了解即可):

MySQL 存储引擎架构了解吗?

MySQL 存储引擎采用的是 插件式架构 ,支持多种存储引擎,我们甚至可以为不同的数据库表设置不同的存储引擎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要。存储引擎是基于表的,而不是数据库。

并且,你还可以根据 MySQL 定义的存储引擎实现标准接口来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存储引擎。这些非官方提供的存储引擎可以称为第三方存储引擎,区别于官方存储引擎。像目前最常用的 InnoDB 其实刚开始就是一个第三方存储引擎,后面由于过于优秀,其被 Oracle 直接收购了。

MySQL 官方文档也有介绍到如何编写一个自定义存储引擎,地址:https://dev.mysql.com/doc/internals/en/custom-engine.htmlopen in new windowhttps://dev.mysql.com/doc/internals/en/custom-engine.html

MyISAM 和 InnoDB 有什么区别?

MySQL 5.5 之前,MyISAM 引擎是 MySQL 的默认存储引擎,可谓是风光一时。

虽然,MyISAM 的性能还行,各种特性也还不错(比如全文索引、压缩、空间函数等)。但是,MyISAM 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而且最大的缺陷就是崩溃后无法安全恢复。

MySQL 5.5 版本之后,InnoDB 是 MySQL 的默认存储引擎。

1.是否支持行级锁

MyISAM 只有表级锁(table-level locking),而 InnoDB 支持行级锁(row-level locking)和表级锁,默认为行级锁。

也就说,MyISAM 一锁就是锁住了整张表,这在并发写的情况下是多么滴憨憨啊!这也是为什么 InnoDB 在并发写的时候,性能更牛皮了!

2.是否支持事务

MyISAM 不提供事务支持。

InnoDB 提供事务支持,实现了 SQL 标准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具有提交(commit)和回滚(rollback)事务的能力。并且,InnoDB 默认使用的 REPEATABLE-READ(可重读)隔离级别是可以解决幻读问题发生的(基于 MVCC 和 Next-Key Lock)。

3.是否支持外键

MyISAM 不支持,而 InnoDB 支持。

外键对于维护数据一致性非常有帮助,但是对性能有一定的损耗。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不建议在实际生产项目中使用外键的,在业务代码中进行约束即可!

阿里的《Java 开发手册》也是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键的。

总结:一般我们也是不建议在数据库层面使用外键的,应用层面可以解决。不过,这样会对数据的一致性造成威胁。具体要不要使用外键还是要根据你的项目来决定。

4.是否支持数据库异常崩溃后的安全恢复

MyISAM 不支持,而 InnoDB 支持。

使用 InnoDB 的数据库在异常崩溃后,数据库重新启动的时候会保证数据库恢复到崩溃前的状态。这个恢复的过程依赖于 redo log

5.是否支持 MVCC

MyISAM 不支持,而 InnoDB 支持。

讲真,这个对比有点废话,毕竟 MyISAM 连行级锁都不支持。MVCC 可以看作是行级锁的一个升级,可以有效减少加锁操作,提高性能。

6.索引实现不一样。

虽然 MyISAM 引擎和 InnoDB 引擎都是使用 B+Tree 作为索引结构,但是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太一样。

InnoDB 引擎中,其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相比 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其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 B+Tree 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树的叶节点 data 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

7.性能有差别。

InnoDB 的性能比 MyISAM 更强大,不管是在读写混合模式下还是只读模式下,随着 CPU 核数的增加,InnoDB 的读写能力呈线性增长。MyISAM 因为读写不能并发,它的处理能力跟核数没关系。

总结

  • InnoDB 支持行级别的锁粒度,MyISAM 不支持,只支持表级别的锁粒度。
  • MyISAM 不提供事务支持。InnoDB 提供事务支持,实现了 SQL 标准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
  • MyISAM 不支持外键,而 InnoDB 支持。
  • MyISAM 不支持 MVCC,而 InnoDB 支持。
  • 虽然 MyISAM 引擎和 InnoDB 引擎都是使用 B+Tree 作为索引结构,但是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太一样。
  • MyISAM 不支持数据库异常崩溃后的安全恢复,而 InnoDB 支持。
  • InnoDB 的性能比 MyISAM 更强大。

MyISAM 和 InnoDB 如何选择?

大多数时候我们使用的都是 InnoDB 存储引擎,在某些读密集的情况下,使用 MyISAM 也是合适的。不过,前提是你的项目不介意 MyISAM 不支持事务、崩溃恢复等缺点(可是~我们一般都会介意啊!)。

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 InnoDB 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某些情况下你并不在乎可扩展能力和并发能力,也不需要事务支持,也不在乎崩溃后的安全恢复问题的话,选择 MyISAM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的。

因此,对于咱们日常开发的业务系统来说,你几乎找不到什么理由再使用 MyISAM 作为自己的 MySQL 数据库的存储引擎。

MySQL索引

索引介绍

索引是一种用于快速查询和检索数据的数据结构,其本质可以看成是一种排序好的数据结构。

索引的优缺点

优点

  • 使用索引可以大大加快 数据的检索速度(大大减少检索的数据量), 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
  • 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缺点

  • 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的时候,如果数据有索引,那么索引也需要动态的修改,会降低 SQL 执行效率。
  • 索引需要使用物理文件存储,也会耗费一定空间。

但是,使用索引一定能提高查询性能吗?

大多数情况下,索引查询都是比全表扫描要快的。但是如果数据库的数据量不大,那么使用索引也不一定能够带来很大提升。

索引底层数据结构选型

Hash 表

哈希表是键值对的集合,通过键(key)即可快速取出对应的值(value),因此哈希表可以快速检索数据(接近 O(1))。

为何能够通过 key 快速取出 value 呢? 原因在于 哈希算法(也叫散列算法)。通过哈希算法,我们可以快速找到 key 对应的 index,找到了 index 也就找到了对应的 value。

但是!哈希算法有个 Hash 冲突 问题,也就是说多个不同的 key 最后得到的 index 相同。通常情况下,我们常用的解决办法是 链地址法。链地址法就是将哈希冲突数据存放在链表中。就比如 JDK1.8 之前 HashMap 就是通过链地址法来解决哈希冲突的。不过,JDK1.8 以后HashMap为了减少链表过长的时候搜索时间过长引入了红黑树。

为了减少 Hash 冲突的发生,一个好的哈希函数应该“均匀地”将数据分布在整个可能的哈希值集合中。

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不直接支持常规的哈希索引,但是,InnoDB 存储引擎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自适应哈希索引”(Adaptive Hash Index),自适应哈希索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哈希索引,而是结合了 B+Tree 和哈希索引的特点,以便更好地适应实际应用中的数据访问模式和性能需求。自适应哈希索引的每个哈希桶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 B+Tree 结构。这个 B+Tree 结构可以存储多个键值对,而不仅仅是一个键。这有助于减少哈希冲突链的长度,提高了索引的效率。

既然哈希表这么快,为什么 MySQL 没有使用其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呢? 主要是因为 Hash 索引不支持顺序和范围查询。假如我们要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或者进行范围查询,那 Hash 索引可就不行了。并且,每次 IO 只能取一个。

试想一种情况:

1
SELECT * FROM tb1 WHERE id < 500;

在这种范围查询中,优势非常大,直接遍历比 500 小的叶子节点就够了。而 Hash 索引是根据 hash 算法来定位的,难不成还要把 1 - 499 的数据,每个都进行一次 hash 计算来定位吗?这就是 Hash 最大的缺点了。

二叉查找树(BST)

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是一种基于二叉树的数据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左子树所有节点的值均小于根节点的值。
  2. 右子树所有节点的值均大于根节点的值。
  3. 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查找树。

当二叉查找树是平衡的时候,也就是树的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深度相差不超过 1 的时候,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2(N)),具有比较高的效率。然而,当二叉查找树不平衡时,例如在最坏情况下(有序插入节点),树会退化成线性链表(也被称为斜树),导致查询效率急剧下降,时间复杂退化为 O(N)。

也就是说,二叉查找树的性能非常依赖于它的平衡程度,这就导致其不适合作为 MySQL 底层索引的数据结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提高查询效率,人们发明了多种在二叉查找树基础上的改进型数据结构,如平衡二叉树、B-Tree、B+Tree 等。

AVL 树

AVL 树是计算机科学中最早被发明的自平衡二叉查找树,它的名称来自于发明者 G.M. Adelson-Velsky 和 E.M. Landis 的名字缩写。AVL 树的特点是保证任何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之差不超过 1,因此也被称为高度平衡二叉树,它的查找、插入和删除在平均和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n)。

AVL 树采用了旋转操作来保持平衡。主要有四种旋转操作:LL 旋转、RR 旋转、LR 旋转和 RL 旋转。其中 LL 旋转和 RR 旋转分别用于处理左左和右右失衡,而 LR 旋转和 RL 旋转则用于处理左右和右左失衡。

由于 AVL 树需要频繁地进行旋转操作来保持平衡,因此会有较大的计算开销进而降低了查询性能。并且, 在使用 AVL 树时,每个树节点仅存储一个数据,而每次进行磁盘 IO 时只能读取一个节点的数据,如果需要查询的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那么就需要进行多次磁盘 IO。 磁盘 IO 是一项耗时的操作,在设计数据库索引时,我们需要优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

实际应用中,AVL 树使用的并不多。

红黑树

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通过在插入和删除节点时进行颜色变换和旋转操作,使得树始终保持平衡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每个节点非红即黑;
  2. 根节点总是黑色的;
  3. 每个叶子节点都是黑色的空节点(NIL 节点);
  4. 如果节点是红色的,则它的子节点必须是黑色的(反之不一定);
  5. 从根节点到叶节点或空子节点的每条路径,必须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即相同的黑色高度)。

和 AVL 树不同的是,红黑树并不追求严格的平衡,而是大致的平衡。正因如此,红黑树的查询效率稍有下降,因为红黑树的平衡性相对较弱,可能会导致树的高度较高,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数据需要进行多次磁盘 IO 操作才能查询到,这也是 MySQL 没有选择红黑树的主要原因。也正因如此,红黑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因为红黑树在插入和删除节点时只需进行 O(1) 次数的旋转和变色操作,即可保持基本平衡状态,而不需要像 AVL 树一样进行 O(logn) 次数的旋转操作。

红黑树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TreeMap、TreeSet 以及 JDK1.8 的 HashMap 底层都用到了红黑树。对于数据在内存中的这种情况来说,红黑树的表现是非常优异的。

B 树& B+树

B 树也称 B-树,全称为 多路平衡查找树 ,B+ 树是 B 树的一种变体。B 树和 B+树中的 B 是 Balanced (平衡)的意思。

目前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及文件系统都采用 B-Tree 或其变种 B+Tree 作为索引结构。

B 树& B+树两者有何异同呢?

  • B 树的所有节点既存放键(key) 也存放数据(data),而 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放 key 和 data,其他内节点只存放 key。
  • B 树的叶子节点都是独立的;B+树的叶子节点有一条引用链指向与它相邻的叶子节点。
  • B 树的检索的过程相当于对范围内的每个节点的关键字做二分查找,可能还没有到达叶子节点,检索就结束了。而 B+树的检索效率就很稳定了,任何查找都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过程,叶子节点的顺序检索很明显。
  • 在 B 树中进行范围查询时,首先找到要查找的下限,然后对 B 树进行中序遍历,直到找到查找的上限;而 B+树的范围查询,只需要对链表进行遍历即可。

综上,B+树与 B 树相比,具备更少的 IO 次数、更稳定的查询效率和更适于范围查询这些优势。

在 MySQL 中,MyISAM 引擎和 InnoDB 引擎都是使用 B+Tree 作为索引结构,但是,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太一样。(下面的内容整理自《Java 工程师修炼之道》)
MyISAM 引擎中,B+Tree 叶节点的 data 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在索引检索的时候,首先按照 B+Tree 搜索算法搜索索引,如果指定的 Key 存在,则取出其 data 域的值,然后以 data 域的值为地址读取相应的数据记录。这被称为“非聚簇索引(非聚集索引)”。

InnoDB 引擎中,其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相比 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其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 B+Tree 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树的叶节点 data 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个索引的 key 是数据表的主键,因此 InnoDB 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这被称为“聚簇索引(聚集索引)”,而其余的索引都作为 辅助索引 ,辅助索引的 data 域存储相应记录主键的值而不是地址,这也是和 MyISAM 不同的地方。在根据主索引搜索时,直接找到 key 所在的节点即可取出数据;在根据辅助索引查找时,则需要先取出主键的值,再走一遍主索引。 因此,在设计表的时候,不建议使用过长的字段作为主键,也不建议使用非单调的字段作为主键,这样会造成主索引频繁分裂。

索引类型总结

按照数据结构维度划分:

  • BTree 索引:MySQL 里默认和最常用的索引类型。只有叶子节点存储 value,非叶子节点只有指针和 key。存储引擎 MyISAM 和 InnoDB 实现 BTree 索引都是使用 B+Tree,但二者实现方式不一样(前面已经介绍了)。
  • 哈希索引:类似键值对的形式,一次即可定位。
  • RTree 索引:一般不会使用,仅支持 geometry 数据类型,优势在于范围查找,效率较低,通常使用搜索引擎如 ElasticSearch 代替。
  • 全文索引: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词,进行搜索。目前只有
1
CHAR

1
VARCHAR

1
TEXT

列上可以创建全文索引。一般不会使用,效率较低,通常使用搜索引擎如 ElasticSearch 代替。

按照底层存储方式角度划分:

  • 聚簇索引(聚集索引):索引结构和数据一起存放的索引,InnoDB 中的主键索引就属于聚簇索引。
  • 非聚簇索引(非聚集索引):索引结构和数据分开存放的索引,二级索引(辅助索引)就属于非聚簇索引。MySQL 的 MyISAM 引擎,不管主键还是非主键,使用的都是非聚簇索引。

按照应用维度划分:

  • 主键索引:加速查询 + 列值唯一(不可以有 NULL)+ 表中只有一个。
  • 普通索引:仅加速查询。
  • 唯一索引:加速查询 + 列值唯一(可以有 NULL)。
  • 覆盖索引:一个索引包含(或者说覆盖)所有需要查询的字段的值。
  • 联合索引:多列值组成一个索引,专门用于组合搜索,其效率大于索引合并。
  • 全文索引: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词,进行搜索。目前只有
1
CHAR

1
VARCHAR

1
TEXT

列上可以创建全文索引。一般不会使用,效率较低,通常使用搜索引擎如 ElasticSearch 代替。

MySQL 8.x 中实现的索引新特性:

  • 隐藏索引:也称为不可见索引,不会被优化器使用,但是仍然需要维护,通常会软删除和灰度发布的场景中使用。主键不能设置为隐藏(包括显式设置或隐式设置)。
  • 降序索引:之前的版本就支持通过 desc 来指定索引为降序,但实际上创建的仍然是常规的升序索引。直到 MySQL 8.x 版本才开始真正支持降序索引。另外,在 MySQL 8.x 版本中,不再对 GROUP BY 语句进行隐式排序。
  • 函数索引:从 MySQL 8.0.13 版本开始支持在索引中使用函数或者表达式的值,也就是在索引中可以包含函数或者表达式。

主键索引(Primary Key)

数据表的主键列使用的就是主键索引。

一张数据表有只能有一个主键,并且主键不能为 null,不能重复。

在 MySQL 的 InnoDB 的表中,当没有显示的指定表的主键时,InnoDB 会自动先检查表中是否有唯一索引且不允许存在 null 值的字段,如果有,则选择该字段为默认的主键,否则 InnoDB 将会自动创建一个 6Byte 的自增主键。

二级索引

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又称为辅助索引,是因为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数据是主键。也就是说,通过二级索引,可以定位主键的位置。

唯一索引,普通索引,前缀索引等索引属于二级索引。

  1. 唯一索引(Unique Key):唯一索引也是一种约束。唯一索引的属性列不能出现重复的数据,但是允许数据为 NULL,一张表允许创建多个唯一索引。 建立唯一索引的目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为了该属性列的数据的唯一性,而不是为了查询效率。
  2. 普通索引(Index):普通索引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了快速查询数据,一张表允许创建多个普通索引,并允许数据重复和 NULL。
  3. 前缀索引(Prefix):前缀索引只适用于字符串类型的数据。前缀索引是对文本的前几个字符创建索引,相比普通索引建立的数据更小, 因为只取前几个字符。
  4. 全文索引(Full Text):全文索引主要是为了检索大文本数据中的关键字的信息,是目前搜索引擎数据库使用的一种技术。Mysql5.6 之前只有 MYISAM 引擎支持全文索引,5.6 之后 InnoDB 也支持了全文索引。

聚簇索引与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聚集索引)

聚簇索引介绍

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即索引结构和数据一起存放的索引,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InnoDB 中的主键索引就属于聚簇索引。

在 MySQL 中,InnoDB 引擎的表的 .ibd文件就包含了该表的索引和数据,对于 InnoDB 引擎表来说,该表的索引(B+树)的每个非叶子节点存储索引,叶子节点存储索引和索引对应的数据。

聚簇索引的优缺点

优点

  • 查询速度非常快:聚簇索引的查询速度非常的快,因为整个 B+树本身就是一颗多叉平衡树,叶子节点也都是有序的,定位到索引的节点,就相当于定位到了数据。相比于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少了一次读取数据的 IO 操作。
  • 对排序查找和范围查找优化:聚簇索引对于主键的排序查找和范围查找速度非常快。

缺点

  • 依赖于有序的数据:因为 B+树是多路平衡树,如果索引的数据不是有序的,那么就需要在插入时排序,如果数据是整型还好,否则类似于字符串或 UUID 这种又长又难比较的数据,插入或查找的速度肯定比较慢。
  • 更新代价大:如果对索引列的数据被修改时,那么对应的索引也将会被修改,而且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还存放着数据,修改代价肯定是较大的,所以对于主键索引来说,主键一般都是不可被修改的。

非聚簇索引(非聚集索引)

非聚簇索引介绍

非聚簇索引(Non-Clustered Index)即索引结构和数据分开存放的索引,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二级索引(辅助索引)就属于非聚簇索引。MySQL 的 MyISAM 引擎,不管主键还是非主键,使用的都是非聚簇索引。

非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并不一定存放数据的指针,因为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就存放的是主键,根据主键再回表查数据。

非聚簇索引的优缺点

优点

更新代价比聚簇索引要小 。非聚簇索引的更新代价就没有聚簇索引那么大了,非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是不存放数据的

缺点

  • 依赖于有序的数据:跟聚簇索引一样,非聚簇索引也依赖于有序的数据
  • 可能会二次查询(回表):这应该是非聚簇索引最大的缺点了。 当查到索引对应的指针或主键后,可能还需要根据指针或主键再到数据文件或表中查询。

这是 MySQL 的表的文件截图:

MySQL 表的文件

非聚簇索引一定回表查询吗(覆盖索引)?

非聚簇索引不一定回表查询。

试想一种情况,用户准备使用 SQL 查询用户名,而用户名字段正好建立了索引。

1
SELECT name FROM table WHERE name='guang19';

那么这个索引的 key 本身就是 name,查到对应的 name 直接返回就行了,无需回表查询。

即使是 MYISAM 也是这样,虽然 MYISAM 的主键索引确实需要回表,因为它的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放的是指针。但是!如果 SQL 查的就是主键呢?

1
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id=1;

主键索引本身的 key 就是主键,查到返回就行了。这种情况就称之为覆盖索引了。

覆盖索引和联合索引

覆盖索引

如果一个索引包含(或者说覆盖)所有需要查询的字段的值,我们就称之为 覆盖索引(Covering Index) 。我们知道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如果不是主键索引,叶子节点存储的是主键+列值。最终还是要“回表”,也就是要通过主键再查找一次,这样就会比较慢。而覆盖索引就是把要查询出的列和索引是对应的,不做回表操作!

覆盖索引即需要查询的字段正好是索引的字段,那么直接根据该索引,就可以查到数据了,而无需回表查询。
如主键索引,如果一条 SQL 需要查询主键,那么正好根据主键索引就可以查到主键。再如普通索引,如果一条 SQL 需要查询 name,name 字段正好有索引, 那么直接根据这个索引就可以查到数据,也无需回表。

我们这里简单演示一下覆盖索引的效果。

1、创建一个名为 cus_order 的表,来实际测试一下这种排序方式。为了测试方便, cus_order 这张表只有 idscorename这 3 个字段。

1
2
3
4
5
6
CREATE TABLE `cus_order` (
`id` int(11)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core` int(11) NOT NULL,
`name` varchar(11) NOT NULL DEFAULT '',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100000 DEFAULT CHARSET=utf8mb4;

2、定义一个简单的存储过程(PROCEDURE)来插入 100w 测试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ELIMITER ;;
CREATE DEFINER=`root`@`%` PROCEDURE `BatchinsertDataToCusOder`(IN start_num INT,IN max_num INT)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start_num;
WHILE i < max_num DO
insert into `cus_order`(`id`, `score`, `name`)
values (i,RAND() * 1000000,CONCAT('user', i));
SET i = i + 1;
END WHILE;
END;;
DELIMITER ;

存储过程定义完成之后,我们执行存储过程即可!

1
CALL BatchinsertDataToCusOder(1, 1000000); # 插入100w+的随机数据

等待一会,100w 的测试数据就插入完成了!

3、创建覆盖索引并使用 EXPLAIN 命令分析。

为了能够对这 100w 数据按照 score 进行排序,我们需要执行下面的 SQL 语句。

1
SELECT `score`,`name` FROM `cus_order` ORDER BY `score` DESC;#降序排序

使用 EXPLAIN 命令分析这条 SQL 语句,通过 Extra 这一列的 Using filesort ,我们发现是没有用到覆盖索引的。

img

不过这也是理所应当,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创建索引呢!

我们这里以 scorename 两个字段建立联合索引:

1
ALTER TABLE `cus_order` ADD INDEX id_score_name(score, name);

创建完成之后,再用 EXPLAIN 命令分析再次分析这条 SQL 语句。

img

通过 Extra 这一列的 Using index ,说明这条 SQL 语句成功使用了覆盖索引。

联合索引

使用表中的多个字段创建索引,就是 联合索引,也叫 组合索引复合索引

scorename 两个字段建立联合索引:

1
ALTER TABLE `cus_order` ADD INDEX id_score_name(score, name);

最左前缀匹配原则

最左前缀匹配原则指的是,在使用联合索引时,MySQL 会根据联合索引中的字段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到查询条件中去匹配,如果查询条件中存在与联合索引中最左侧字段相匹配的字段,则就会使用该字段过滤一批数据,直至联合索引中全部字段匹配完成,或者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范围查询(如 **

1
>

1
<

** )才会停止匹配。对于 **

1
>=

1
<=

1
BETWEEN

1
like

** 前缀匹配的范围查询,并不会停止匹配。所以,我们在使用联合索引时,可以将区分度高的字段放在最左边,这也可以过滤更多数据。

索引下推

索引下推(Index Condition Pushdown)MySQL 5.6 版本中提供的一项索引优化功能,可以在非聚簇索引遍历过程中,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次数。

正确使用索引的一些建议

选择合适的字段创建索引

  • 不为 NULL 的字段:索引字段的数据应该尽量不为 NULL,因为对于数据为 NULL 的字段,数据库较难优化。如果字段频繁被查询,但又避免不了为 NULL,建议使用 0,1,true,false 这样语义较为清晰的短值或短字符作为替代。
  • 被频繁查询的字段:我们创建索引的字段应该是查询操作非常频繁的字段。
  • 被作为条件查询的字段:被作为 WHERE 条件查询的字段,应该被考虑建立索引。
  • 频繁需要排序的字段: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 被经常频繁用于连接的字段:经常用于连接的字段可能是一些外键列,对于外键列并不一定要建立外键,只是说该列涉及到表与表的关系。对于频繁被连接查询的字段,可以考虑建立索引,提高多表连接查询的效率。

被频繁更新的字段应该慎重建立索引

虽然索引能带来查询上的效率,但是维护索引的成本也是不小的。 如果一个字段不被经常查询,反而被经常修改,那么就更不应该在这种字段上建立索引了。

限制每张表上的索引数量

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建议单张表索引不超过 5 个!索引可以提高效率同样可以降低效率。

索引可以增加查询效率,但同样也会降低插入和更新的效率,甚至有些情况下会降低查询效率。

因为 MySQL 优化器在选择如何优化查询时,会根据统一信息,对每一个可以用到的索引来进行评估,以生成出一个最好的执行计划,如果同时有很多个索引都可以用于查询,就会增加 MySQL 优化器生成执行计划的时间,同样会降低查询性能。

尽可能的考虑建立联合索引而不是单列索引

因为索引是需要占用磁盘空间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每个索引都对应着一颗 B+树。如果一个表的字段过多,索引过多,那么当这个表的数据达到一个体量后,索引占用的空间也是很多的,且修改索引时,耗费的时间也是较多的。如果是联合索引,多个字段在一个索引上,那么将会节约很大磁盘空间,且修改数据的操作效率也会提升。

注意避免冗余索引

冗余索引指的是索引的功能相同,能够命中索引(a, b)就肯定能命中索引(a) ,那么索引(a)就是冗余索引。如(name,city )和(name )这两个索引就是冗余索引,能够命中前者的查询肯定是能够命中后者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尽量扩展已有的索引而不是创建新索引。

字符串类型的字段使用前缀索引代替普通索引

前缀索引仅限于字符串类型,较普通索引会占用更小的空间,所以可以考虑使用前缀索引带替普通索引。

避免索引失效

索引失效也是慢查询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导致索引失效的情况有下面这些:

  • 
    

SELECT *

1
2
3
4
5
6
7
不会直接导致索引失效(如果不走索引大概率是因为 where 查询范围过大导致的),但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其他的性能问题比如造成网络传输和数据处理的浪费、无法使用索引覆盖;
* 创建了组合索引,但查询条件未遵守最左匹配原则;
* 在索引列上进行计算、函数、类型转换等操作;
* 以

```js
%

开头的 LIKE 查询比如

1
like '%abc'

;

  • 查询条件中使用 or,且 or 的前后条件中有一个列没有索引,涉及的索引都不会被使用到;
  • 发生隐式转换;

删除长期未使用的索引

删除长期未使用的索引,不用的索引的存在会造成不必要的性能损耗。

MySQL 5.7 可以通过查询 sys 库的 schema_unused_indexes 视图来查询哪些索引从未被使用。

知道如何分析语句是否走索引查询

我们可以使用 EXPLAIN 命令来分析 SQL 的 执行计划 ,这样就知道语句是否命中索引了。执行计划是指一条 SQL 语句在经过 MySQL 查询优化器的优化会后,具体的执行方式。

EXPLAIN 并不会真的去执行相关的语句,而是通过 查询优化器 对语句进行分析,找出最优的查询方案,并显示对应的信息。

EXPLAIN 执行计划支持 SELECTDELETEINSERTREPLACE 以及 UPDATE 语句。我们一般多用于分析 SELECT 查询语句,使用起来非常简单,语法如下:

1
EXPLAIN + SELECT 查询语句;

EXPLAIN 的输出格式如下:

1
2
3
4
5
6
7
mysql> EXPLAIN SELECT `score`,`name` FROM `cus_order` ORDER BY `score` DESC;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partitions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filtered | Extra |
+----+-------------+-----------+------------+------+---------------+------+---------+------+--------+----------+----------------+
| 1 | SIMPLE | cus_order | NULL | A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997572 | 100.00 | Using filesort |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各个字段的含义如下:

列名 含义 id SELECT 查询的序列标识符 select_type SELECT 关键字对应的查询类型 table 用到的表名 partitions 匹配的分区,对于未分区的表,值为 NULL type 表的访问方法 possible_keys 可能用到的索引 key 实际用到的索引 key_len 所选索引的长度 ref 当使用索引等值查询时,与索引作比较的列或常量 rows 预计要读取的行数 filtered 按表条件过滤后,留存的记录数的百分比 Extra 附加信息

如何分析 EXPLAIN 结果?

为了分析 EXPLAIN 语句的执行结果,我们需要搞懂执行计划中的重要字段。

id

SELECT 标识符,是查询中 SELECT 的序号,用来标识整个查询中 SELELCT 语句的顺序。

id 如果相同,从上往下依次执行。id 不同,id 值越大,执行优先级越高,如果行引用其他行的并集结果,则该值可以为 NULL。

select_type

查询的类型,主要用于区分普通查询、联合查询、子查询等复杂的查询,常见的值有:

  • SIMPLE:简单查询,不包含 UNION 或者子查询。
  • PRIMARY:查询中如果包含子查询或其他部分,外层的 SELECT 将被标记为 PRIMARY。
  • SUBQUERY:子查询中的第一个 SELECT。
  • UNION:在 UNION 语句中,UNION 之后出现的 SELECT。
  • DERIVED:在 FROM 中出现的子查询将被标记为 DERIVED。
  • UNION RESULT:UNION 查询的结果。

table

查询用到的表名,每行都有对应的表名,表名除了正常的表之外,也可能是以下列出的值:


1
<unionM,N>

** : 本行引用了 id 为 M 和 N 的行的 UNION 结果;


1
<derivedN>

** : 本行引用了 id 为 N 的表所产生的的派生表结果。派生表有可能产生自 FROM 语句中的子查询。 -**

1
<subqueryN>

** : 本行引用了 id 为 N 的表所产生的的物化子查询结果。

type(重要)

查询执行的类型,描述了查询是如何执行的。所有值的顺序从最优到最差排序为:system > const > eq_ref > ref > fulltext > ref_or_null > index_merge > unique_subquery > index_subquery > range > index > ALL

常见的几种类型具体含义如下:

  • system:如果表使用的引擎对于表行数统计是精确的(如:MyISAM),且表中只有一行记录的情况下,访问方法是 system ,是 const 的一种特例。
  • const:表中最多只有一行匹配的记录,一次查询就可以找到,常用于使用主键或唯一索引的所有字段作为查询条件。
  • eq_ref:当连表查询时,前一张表的行在当前这张表中只有一行与之对应。是除了 system 与 const 之外最好的 join 方式,常用于使用主键或唯一索引的所有字段作为连表条件。
  • ref:使用普通索引作为查询条件,查询结果可能找到多个符合条件的行。
  • index_merge:当查询条件使用了多个索引时,表示开启了 Index Merge 优化,此时执行计划中的 key 列列出了使用到的索引。
  • range:对索引列进行范围查询,执行计划中的 key 列表示哪个索引被使用了。
  • index:查询遍历了整棵索引树,与 ALL 类似,只不过扫描的是索引,而索引一般在内存中,速度更快。
  • ALL:全表扫描。

possible_keys

possible_keys 列表示 MySQL 执行查询时可能用到的索引。如果这一列为 NULL ,则表示没有可能用到的索引;这种情况下,需要检查 WHERE 语句中所使用的的列,看是否可以通过给这些列中某个或多个添加索引的方法来提高查询性能。

key(重要)

key 列表示 MySQL 实际使用到的索引。如果为 NULL,则表示未用到索引。

key_len

key_len 列表示 MySQL 实际使用的索引的最大长度;当使用到联合索引时,有可能是多个列的长度和。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越短越好。如果 key 列显示 NULL ,则 key_len 列也显示 NULL 。

rows

rows 列表示根据表统计信息及选用情况,大致估算出找到所需的记录或所需读取的行数,数值越小越好。

Extra(重要)

这列包含了 MySQL 解析查询的额外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更准确的理解 MySQL 到底是如何执行查询的。常见的值如下:

  • Using filesort:在排序时使用了外部的索引排序,没有用到表内索引进行排序。
  • Using temporary:MySQL 需要创建临时表来存储查询的结果,常见于 ORDER BY 和 GROUP BY。
  • Using index:表明查询使用了覆盖索引,不用回表,查询效率非常高。
  • Using index condition:表示查询优化器选择使用了索引条件下推这个特性。
  • Using where:表明查询使用了 WHERE 子句进行条件过滤。一般在没有使用到索引的时候会出现。
  • **Using join buffer (Block Nested Loop)**:连表查询的方式,表示当被驱动表的没有使用索引的时候,MySQL 会先将驱动表读出来放到 join buffer 中,再遍历被驱动表与驱动表进行查询。

这里提醒下,当 Extra 列包含 Using filesort 或 Using temporary 时,MySQL 的性能可能会存在问题,需要尽可能避免。

MySQL 查询缓存

执行查询语句的时候,会先查询缓存。不过,MySQL 8.0 版本后移除,因为这个功能不太实用

my.cnf 加入以下配置,重启 MySQL 开启查询缓存

1
2
query_cache_type=1
query_cache_size=600000

MySQL 执行以下命令也可以开启查询缓存

1
2
set global  query_cache_type=1;
set global query_cache_size=600000;

如上,开启查询缓存后在同样的查询条件以及数据情况下,会直接在缓存中返回结果。这里的查询条件包括查询本身、当前要查询的数据库、客户端协议版本号等一些可能影响结果的信息。

查询缓存不命中的情况:

  1. 任何两个查询在任何字符上的不同都会导致缓存不命中。
  2. 如果查询中包含任何用户自定义函数、存储函数、用户变量、临时表、MySQL 库中的系统表,其查询结果也不会被缓存。
  3. 缓存建立之后,MySQL 的查询缓存系统会跟踪查询中涉及的每张表,如果这些表(数据或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和这张表相关的所有缓存数据都将失效。

缓存虽然能够提升数据库的查询性能,但是缓存同时也带来了额外的开销,每次查询后都要做一次缓存操作,失效后还要销毁。 因此,开启查询缓存要谨慎,尤其对于写密集的应用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开启,要注意合理控制缓存空间大小,一般来说其大小设置为几十 MB 比较合适。此外,**还可以通过

1
sql_cache

1
sql_no_cache

来控制某个查询语句是否需要缓存:**

1
SELECT sql_no_cache COUNT(*) FROM usr;

MySQL三大日志

MySQL 日志 主要包括错误日志、查询日志、慢查询日志、事务日志、二进制日志几大类。其中,比较重要的还要属二进制日志 binlog(归档日志)和事务日志 redo log(重做日志)和 undo log(回滚日志)。

img

redo log

redo log(重做日志)是InnoDB存储引擎独有的,它让MySQL拥有了崩溃恢复能力。

比如 MySQL 实例挂了或宕机了,重启时,InnoDB存储引擎会使用redo log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持久性与完整性。

img

MySQL 中数据是以页为单位,你查询一条记录,会从硬盘把一页的数据加载出来,加载出来的数据叫数据页,会放入到 Buffer Pool 中。

后续的查询都是先从 Buffer Pool 中找,没有命中再去硬盘加载,减少硬盘 IO 开销,提升性能。

更新表数据的时候,也是如此,发现 Buffer Pool 里存在要更新的数据,就直接在 Buffer Pool 里更新。

然后会把“在某个数据页上做了什么修改”记录到重做日志缓存(redo log buffer)里,接着刷盘到 redo log 文件里。

img

理想情况,事务一提交就会进行刷盘操作,但实际上,刷盘的时机是根据策略来进行的。
小贴士:每条 redo 记录由“表空间号+数据页号+偏移量+修改数据长度+具体修改的数据”组成

刷盘时机

InnoDB 刷新重做日志的时机有几种情况:

InnoDB 将 redo log 刷到磁盘上有几种情况:

  1. 事务提交:当事务提交时,log buffer 里的 redo log 会被刷新到磁盘(可以通过
1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参数控制,后文会提到)。

  1. log buffer 空间不足时:log buffer 中缓存的 redo log 已经占满了 log buffer 总容量的大约一半左右,就需要把这些日志刷新到磁盘上。
  2. 事务日志缓冲区满:InnoDB 使用一个事务日志缓冲区(transaction log buffer)来暂时存储事务的重做日志条目。当缓冲区满时,会触发日志的刷新,将日志写入磁盘。
  3. Checkpoint(检查点):InnoDB 定期会执行检查点操作,将内存中的脏数据(已修改但尚未写入磁盘的数据)刷新到磁盘,并且会将相应的重做日志一同刷新,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4. 后台刷新线程:InnoDB 启动了一个后台线程,负责周期性(每隔 1 秒)地将脏页(已修改但尚未写入磁盘的数据页)刷新到磁盘,并将相关的重做日志一同刷新。
  5. 正常关闭服务器:MySQL 关闭的时候,redo log 都会刷入到磁盘里去。

总之,InnoDB 在多种情况下会刷新重做日志,以保证数据的持久性和一致性。

我们要注意设置正确的刷盘策略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根据 MySQL 配置的刷盘策略的不同,MySQL 宕机之后可能会存在轻微的数据丢失问题。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的值有 3 种,也就是共有 3 种刷盘策略:

  • 0:设置为 0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不进行刷盘操作。这种方式性能最高,但是也最不安全,因为如果 MySQL 挂了或宕机了,可能会丢失最近 1 秒内的事务。
  • 1:设置为 1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将进行刷盘操作。这种方式性能最低,但是也最安全,因为只要事务提交成功,redo log 记录就一定在磁盘里,不会有任何数据丢失。
  • 2:设置为 2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把 log buffer 里的 redo log 内容写入 page cache(文件系统缓存)。page cache 是专门用来缓存文件的,这里被缓存的文件就是 redo log 文件。这种方式的性能和安全性都介于前两者中间。

刷盘策略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的默认值为 1,设置为 1 的时候才不会丢失任何数据。为了保证事务的持久性,我们必须将其设置为 1。

另外,InnoDB 存储引擎有一个后台线程,每隔1 秒,就会把 redo log buffer 中的内容写到文件系统缓存(page cache),然后调用 fsync 刷盘。

img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提交事务的 redo log 记录,也可能会刷盘。

为什么呢?

因为在事务执行过程 redo log 记录是会写入redo log buffer 中,这些 redo log 记录会被后台线程刷盘。

img

除了后台线程每秒1次的轮询操作,还有一种情况,当 redo log buffer 占用的空间即将达到 innodb_log_buffer_size 一半的时候,后台线程会主动刷盘。

下面是不同刷盘策略的流程图。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

img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

img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2

img

如果仅仅只是MySQL挂了不会有任何数据丢失,但是宕机可能会有1秒数据的丢失。

日志文件组

硬盘上存储的 redo log 日志文件不只一个,而是以一个日志文件组的形式出现的,每个的redo日志文件大小都是一样的。

比如可以配置为一组4个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是 1GB,整个 redo log 日志文件组可以记录4G的内容。

它采用的是环形数组形式,从头开始写,写到末尾又回到头循环写,如下图所示。

img

在个日志文件组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属性,分别是 write pos、checkpoint

  • write pos 是当前记录的位置,一边写一边后移
  • checkpoint 是当前要擦除的位置,也是往后推移

每次刷盘 redo log 记录到日志文件组中,write pos 位置就会后移更新。

每次 MySQL 加载日志文件组恢复数据时,会清空加载过的 redo log 记录,并把 checkpoint 后移更新。

write poscheckpoint 之间的还空着的部分可以用来写入新的 redo log 记录。

img

如果 write pos 追上 checkpoint ,表示日志文件组满了,这时候不能再写入新的 redo log 记录,MySQL 得停下来,清空一些记录,把 checkpoint 推进一下。

img

在 MySQL 8.0.30 之前可以通过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innodb_log_file_size 配置日志文件组的文件数和文件大小,但在 MySQL 8.0.30 及之后的版本中,这两个变量已被废弃,即使被指定也是用来计算 innodb_redo_log_capacity 的值。而日志文件组的文件数则固定为 32,文件大小则为 innodb_redo_log_capacity / 32

所以在使用 MySQL 8.0.30 及之后的版本时,推荐使用 innodb_redo_log_capacity 变量配置日志文件组

**只要每次把修改后的数据页直接刷盘不就好了,还有

1
redo log

什么事?**

实际上,数据页大小是16KB,刷盘比较耗时,可能就修改了数据页里的几 Byte 数据,有必要把完整的数据页刷盘吗?

而且数据页刷盘是随机写,因为一个数据页对应的位置可能在硬盘文件的随机位置,所以性能是很差。

如果是写 redo log,一行记录可能就占几十 Byte,只包含表空间号、数据页号、磁盘文件偏移 量、更新值,再加上是顺序写,所以刷盘速度很快。

所以用 redo log 形式记录修改内容,性能会远远超过刷数据页的方式,这也让数据库的并发能力更强。

binlog

redo log 它是物理日志,记录内容是“在某个数据页上做了什么修改”,属于 InnoDB 存储引擎。

binlog 是逻辑日志,记录内容是语句的原始逻辑,类似于“给 ID=2 这一行的 c 字段加 1”,属于MySQL Server 层。

不管用什么存储引擎,只要发生了表数据更新,都会产生 binlog 日志。

binlog 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可以说MySQL数据库的数据备份、主备、主主、主从都离不开binlog,需要依靠binlog来同步数据,保证数据一致性。

img

binlog会记录所有涉及更新数据的逻辑操作,并且是顺序写。

记录格式

binlog 日志有三种格式,可以通过binlog_format参数指定。

  • statement
  • row
  • mixed

指定statement,记录的内容是SQL语句原文,比如执行一条update T set update_time=now() where id=1,记录的内容如下。

img

同步数据时,会执行记录的SQL语句,但是有个问题,update_time=now()这里会获取当前系统时间,直接执行会导致与原库的数据不一致。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需要指定为row,记录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SQL语句了,还包含操作的具体数据,记录内容如下。

img

row格式记录的内容看不到详细信息,要通过mysqlbinlog工具解析出来。

update_time=now()变成了具体的时间update_time=1627112756247,条件后面的@1、@2、@3 都是该行数据第 1 个~3 个字段的原始值(假设这张表只有 3 个字段)。

这样就能保证同步数据的一致性,通常情况下都是指定为row,这样可以为数据库的恢复与同步带来更好的可靠性。

但是这种格式,需要更大的容量来记录,比较占用空间,恢复与同步时会更消耗IO资源,影响执行速度。

所以就有了一种折中的方案,指定为mixed,记录的内容是前两者的混合。

MySQL会判断这条SQL语句是否可能引起数据不一致,如果是,就用row格式,否则就用statement格式。

写入机制

binlog的写入时机也非常简单,事务执行过程中,先把日志写到binlog cache,事务提交的时候,再把binlog cache写到binlog文件中。

因为一个事务的binlog不能被拆开,无论这个事务多大,也要确保一次性写入,所以系统会给每个线程分配一个块内存作为binlog cache

我们可以通过binlog_cache_size参数控制单个线程 binlog cache 大小,如果存储内容超过了这个参数,就要暂存到磁盘(Swap)。

binlog日志刷盘流程如下

img

  • 上图的 write,是指把日志写入到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并没有把数据持久化到磁盘,所以速度比较快
  • 上图的 fsync,才是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的操作

writefsync的时机,可以由参数sync_binlog控制,默认是1

0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只write,由系统自行判断什么时候执行fsync

img

虽然性能得到提升,但是机器宕机,page cache里面的 binlog 会丢失。

为了安全起见,可以设置为1,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fsync,就如同 redo log 日志刷盘流程 一样。

最后还有一种折中方式,可以设置为N(N>1),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write,但累积N个事务后才fsync

img

在出现IO瓶颈的场景里,将sync_binlog设置成一个比较大的值,可以提升性能。

同样的,如果机器宕机,会丢失最近N个事务的binlog日志。

两阶段提交

redo log(重做日志)让InnoDB存储引擎拥有了崩溃恢复能力。

binlog(归档日志)保证了MySQL集群架构的数据一致性。

虽然它们都属于持久化的保证,但是侧重点不同。

在执行更新语句过程,会记录redo logbinlog两块日志,以基本的事务为单位,redo log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可以不断写入,而binlog只有在提交事务时才写入,所以redo logbinlog的写入时机不一样。

img

回到正题,redo logbinlog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不一致,会出现什么问题?

我们以update语句为例,假设id=2的记录,字段c值是0,把字段c值更新成1SQL语句为update T set c=1 where id=2

假设执行过程中写完redo log日志后,binlog日志写期间发生了异常,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img

由于binlog没写完就异常,这时候binlog里面没有对应的修改记录。因此,之后用binlog日志恢复数据时,就会少这一次更新,恢复出来的这一行c值是0,而原库因为redo log日志恢复,这一行c值是1,最终数据不一致。

img

为了解决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问题,InnoDB存储引擎使用两阶段提交方案。

原理很简单,将redo log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commit,这就是两阶段提交

img

使用两阶段提交后,写入binlog时发生异常也不会有影响,因为MySQL根据redo log日志恢复数据时,发现redo log还处于prepare阶段,并且没有对应binlog日志,就会回滚该事务。

img

再看一个场景,redo log设置commit阶段发生异常,那会不会回滚事务呢?

img

并不会回滚事务,它会执行上图框住的逻辑,虽然redo log是处于prepare阶段,但是能通过事务id找到对应的binlog日志,所以MySQL认为是完整的,就会提交事务恢复数据。

undo log

我们知道如果想要保证事务的原子性,就需要在异常发生时,对已经执行的操作进行回滚,在 MySQL 中,恢复机制是通过 回滚日志(undo log) 实现的,所有事务进行的修改都会先记录到这个回滚日志中,然后再执行相关的操作。如果执行过程中遇到异常的话,我们直接利用 回滚日志 中的信息将数据回滚到修改之前的样子即可!并且,回滚日志会先于数据持久化到磁盘上。这样就保证了即使遇到数据库突然宕机等情况,当用户再次启动数据库的时候,数据库还能够通过查询回滚日志来回滚将之前未完成的事务。

另外,MVCC 的实现依赖于:隐藏字段、Read View、undo log。在内部实现中,InnoDB 通过数据行的 DB_TRX_IDRead View 来判断数据的可见性,如不可见,则通过数据行的 DB_ROLL_PTR 找到 undo log 中的历史版本。每个事务读到的数据版本可能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事务中,用户只能看到该事务创建 Read View 之前已经提交的修改和该事务本身做的修改

MySQL 事务

事务是逻辑上的一组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何谓数据库事务?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谈论事务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指分布式事务,往往指的就是数据库事务

那数据库事务有什么作用呢?

简单来说,数据库事务可以保证多个对数据库的操作(也就是 SQL 语句)构成一个逻辑上的整体。构成这个逻辑上的整体的这些数据库操作遵循: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不执行

1
2
3
4
5
6
# 开启一个事务
START TRANSACTION;
# 多条 SQL 语句
SQL1,SQL2...
## 提交事务
COMMIT;

数据库事务示意图

另外,关系型数据库(例如:MySQLSQL ServerOracle 等)事务都有 ACID 特性:

ACID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是最小的执行单位,不允许分割。事务的原子性确保动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完全不起作用;

一致性Consistency):执行事务前后,数据保持一致,例如转账业务中,无论事务是否成功,转账者和收款人的总额应该是不变的;

隔离性Isolation):并发访问数据库时,一个用户的事务不被其他事务所干扰,各并发事务之间数据库是独立的;

持久性Durability):一个事务被提交之后。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是持久的,即使数据库发生故障也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 这里要额外补充一点:只有保证了事务的持久性、原子性、隔离性之后,一致性才能得到保障。也就是说 A、I、D 是手段,C 是目的!

AID->C

并发事务带来了哪些问题?

在典型的应用程序中,多个事务并发运行,经常会操作相同的数据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多个用户对同一数据进行操作)。并发虽然是必须的,但可能会导致以下的问题。

脏读(Dirty read)

一个事务读取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这个修改对其他事务来说是可见的,即使当前事务没有提交。这时另外一个事务读取了这个还未提交的数据,但第一个事务突然回滚,导致数据并没有被提交到数据库,那第二个事务读取到的就是脏数据,这也就是脏读的由来。

例如:事务 1 读取某表中的数据 A=20,事务 1 修改 A=A-1,事务 2 读取到 A = 19,事务 1 回滚导致对 A 的修改并未提交到数据库, A 的值还是 20。

丢失修改(Lost to modify)

在一个事务读取一个数据时,另外一个事务也访问了该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修改了这个数据后,第二个事务也修改了这个数据。这样第一个事务内的修改结果就被丢失,因此称为丢失修改。

例如:事务 1 读取某表中的数据 A=20,事务 2 也读取 A=20,事务 1 先修改 A=A-1,事务 2 后来也修改 A=A-1,最终结果 A=19,事务 1 的修改被丢失。

不可重复读(Unrepeatable read)

指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同一数据。在这个事务还没有结束时,另一个事务也访问该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的两次读数据之间,由于第二个事务的修改导致第一个事务两次读取的数据可能不太一样。这就发生了在一个事务内两次读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情况,因此称为不可重复读。

例如:事务 1 读取某表中的数据 A=20,事务 2 也读取 A=20,事务 1 修改 A=A-1,事务 2 再次读取 A =19,此时读取的结果和第一次读取的结果不同。

幻读(Phantom read)

幻读与不可重复读类似。它发生在一个事务读取了几行数据,接着另一个并发事务插入了一些数据时。在随后的查询中,第一个事务就会发现多了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记录,就好像发生了幻觉一样,所以称为幻读。

例如:事务 2 读取某个范围的数据,事务 1 在这个范围插入了新的数据,事务 2 再次读取这个范围的数据发现相比于第一次读取的结果多了新的数据。

不可重复读和幻读有什么区别?

  • 不可重复读的重点是内容修改或者记录减少比如多次读取一条记录发现其中某些记录的值被修改;
  • 幻读的重点在于记录新增比如多次执行同一条查询语句(DQL)时,发现查到的记录增加了。

幻读其实可以看作是不可重复读的一种特殊情况,单独把区分幻读的原因主要是解决幻读和不可重复读的方案不一样。

举个例子:执行 deleteupdate 操作的时候,可以直接对记录加锁,保证事务安全。而执行 insert 操作的时候,由于记录锁(Record Lock)只能锁住已经存在的记录,为了避免插入新记录,需要依赖间隙锁(Gap Lock)。也就是说执行 insert 操作的时候需要依赖 Next-Key Lock(Record Lock+Gap Lock) 进行加锁来保证不出现幻读。

并发事务的控制方式有哪些?

MySQL 中并发事务的控制方式无非就两种:MVCC。锁可以看作是悲观控制的模式,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可以看作是乐观控制的模式。

控制方式下会通过锁来显示控制共享资源而不是通过调度手段,MySQL 中主要是通过 读写锁 来实现并发控制。

  • 共享锁(S 锁):又称读锁,事务在读取记录的时候获取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获取(锁兼容)。
  • 排他锁(X 锁):又称写锁/独占锁,事务在修改记录的时候获取排他锁,不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获取。如果一个记录已经被加了排他锁,那其他事务不能再对这条记录加任何类型的锁(锁不兼容)。

读写锁可以做到读读并行,但是无法做到写读、写写并行。另外,根据根据锁粒度的不同,又被分为 表级锁(table-level locking)行级锁(row-level locking) 。InnoDB 不光支持表级锁,还支持行级锁,默认为行级锁。行级锁的粒度更小,仅对相关的记录上锁即可(对一行或者多行记录加锁),所以对于并发写入操作来说, InnoDB 的性能更高。不论是表级锁还是行级锁,都存在共享锁(Share Lock,S 锁)和排他锁(Exclusive Lock,X 锁)这两类。

MVCC 是多版本并发控制方法,即对一份数据会存储多个版本,通过事务的可见性来保证事务能看到自己应该看到的版本。通常会有一个全局的版本分配器来为每一行数据设置版本号,版本号是唯一的。

MVCC 在 MySQL 中实现所依赖的手段主要是: 隐藏字段、read view、undo log

  • undo log : undo log 用于记录某行数据的多个版本的数据。
  • read view 和 隐藏字段 : 用来判断当前版本数据的可见性。

InnoDB存储引擎对MVCC的实现

多版本并发控制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MVCC 是一种并发控制机制,用于在多个并发事务同时读写数据库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隔离性。它是通过在每个数据行上维护多个版本的数据来实现的。当一个事务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时,MVCC 会为该事务创建一个数据快照,而不是直接修改实际的数据行。

1、读操作(SELECT):

当一个事务执行读操作时,它会使用快照读取。快照读取是基于事务开始时数据库中的状态创建的,因此事务不会读取其他事务尚未提交的修改。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 对于读取操作,事务会查找符合条件的数据行,并选择符合其事务开始时间的数据版本进行读取。
  • 如果某个数据行有多个版本,事务会选择不晚于其开始时间的最新版本,确保事务只读取在它开始之前已经存在的数据。
  • 事务读取的是快照数据,因此其他并发事务对数据行的修改不会影响当前事务的读取操作。

2、写操作(INSERT、UPDATE、DELETE):

当一个事务执行写操作时,它会生成一个新的数据版本,并将修改后的数据写入数据库。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 对于写操作,事务会为要修改的数据行创建一个新的版本,并将修改后的数据写入新版本。
  • 新版本的数据会带有当前事务的版本号,以便其他事务能够正确读取相应版本的数据。
  • 原始版本的数据仍然存在,供其他事务使用快照读取,这保证了其他事务不受当前事务的写操作影响。

3、事务提交和回滚:

  • 当一个事务提交时,它所做的修改将成为数据库的最新版本,并且对其他事务可见。
  • 当一个事务回滚时,它所做的修改将被撤销,对其他事务不可见。

4、版本的回收:

为了防止数据库中的版本无限增长,MVCC 会定期进行版本的回收。回收机制会删除已经不再需要的旧版本数据,从而释放空间。

MVCC 通过创建数据的多个版本和使用快照读取来实现并发控制。读操作使用旧版本数据的快照,写操作创建新版本,并确保原始版本仍然可用。这样,不同的事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并发执行,而不会相互干扰,从而提高了数据库的并发性能和数据一致性。

一致性非锁定读和锁定读

一致性非锁定读

对于 /*/一致性非锁定读(Consistent Nonlocking Reads)//*open in new window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consistent-read.html的实现,通常做法是加一个版本号或者时间戳字段,在更新数据的同时版本号 + 1 或者更新时间戳。查询时,将当前可见的版本号与对应记录的版本号进行比对,如果记录的版本小于可见版本,则表示该记录可见

InnoDB 存储引擎中,多版本控制 (multi versioning)open in new window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multi-versioning.html 就是对非锁定读的实现。如果读取的行正在执行 DELETEUPDATE 操作,这时读取操作不会去等待行上锁的释放。相反地,InnoDB 存储引擎会去读取行的一个快照数据,对于这种读取历史数据的方式,我们叫它快照读 (snapshot read)

Repeatable ReadRead Committed 两个隔离级别下,如果是执行普通的 select 语句(不包括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select ... for update)则会使用 一致性非锁定读(MVCC)。并且在 Repeatable ReadMVCC 实现了可重复读和防止部分幻读

锁定读

如果执行的是下列语句,就是 /*/锁定读(Locking Reads)//*open in new window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locking-reads.html

  •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1
2
* ```js 
select ... for update
  • 
    

insert

1
2
3
4


```js
update

1
delete

操作

在锁定读下,读取的是数据的最新版本,这种读也被称为 当前读(current read)。锁定读会对读取到的记录加锁:

  •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1
2
3
4
:对记录加

```js
S

锁,其它事务也可以加

1
S

锁,如果加

1
x

锁则会被阻塞

  • 
    

select … for update

1
2
3
4


```js
insert

1
update

1
delete

:对记录加

1
X

锁,且其它事务不能加任何锁

在一致性非锁定读下,即使读取的记录已被其它事务加上 X 锁,这时记录也是可以被读取的,即读取的快照数据。

上面说了,在 Repeatable ReadMVCC 防止了部分幻读,这边的 “部分” 是指在 一致性非锁定读 情况下,只能读取到第一次查询之前所插入的数据(根据 Read View 判断数据可见性,Read View 在第一次查询时生成)。但是!如果是 当前读 ,每次读取的都是最新数据,这时如果两次查询中间有其它事务插入数据,就会产生幻读。所以, **

1
InnoDB

在实现

1
Repeatable Read

时,如果执行的是当前读,则会对读取的记录使用

1
Next-key Lock

,来防止其它事务在间隙间插入数据**

InnoDB 对 MVCC 的实现

MVCC 的实现依赖于:隐藏字段、Read View、undo log。在内部实现中,InnoDB 通过数据行的 DB_TRX_IDRead View 来判断数据的可见性,如不可见,则通过数据行的 DB_ROLL_PTR 找到 undo log 中的历史版本。每个事务读到的数据版本可能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事务中,用户只能看到该事务创建 Read View 之前已经提交的修改和该事务本身做的修改

隐藏字段

在内部,InnoDB 存储引擎为每行数据添加了三个 隐藏字段open in new window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multi-versioning.html:

  • 
    

DB_TRX_ID(6字节)

1
2
3
4
:表示最后一次插入或更新该行的事务 id。此外,

```js
delete

操作在内部被视为更新,只不过会在记录头

1
Record header

中的

1
deleted_flag

字段将其标记为已删除

  • 
    

DB_ROLL_PTR(7字节)

1
2
3
4
回滚指针,指向该行的

```js
undo log

。如果该行未被更新,则为空

  • 
    

DB_ROW_ID(6字节)

1
2
3
4
:如果没有设置主键且该表没有唯一非空索引时,

```js
InnoDB

会使用该 id 来生成聚簇索引

ReadView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lass ReadView {

/* ... */
private:
trx_id_t m_low_limit_id; /* 大于等于这个 ID 的事务均不可见 */

trx_id_t m_up_limit_id; /* 小于这个 ID 的事务均可见 */

trx_id_t m_creator_trx_id; /* 创建该 Read View 的事务ID */

trx_id_t m_low_limit_no; /* 事务 Number, 小于该 Number 的 Undo Logs 均可以被 Purge */

ids_t m_ids; /* 创建 Read View 时的活跃事务列表 */

m_closed; /* 标记 Read View 是否 close */
}
1
Read View

open in new windowhttps://github.com/facebook/mysql-8.0/blob/8.0/storage/innobase/include/read0types.h#L298 主要是用来做可见性判断,里面保存了 “当前对本事务不可见的其他活跃事务”

主要有以下字段:

  • 
    

m_low_limit_id

1
2
3
:目前出现过的最大的事务 ID+1,即下一个将被分配的事务 ID。大于等于这个 ID 的数据版本均不可见
* ```js
m_up_limit_id

:活跃事务列表

1
m_ids

中最小的事务 ID,如果

1
m_ids

为空,则

1
m_up_limit_id

1
m_low_limit_id

。小于这个 ID 的数据版本均可见

  • 
    

m_ids

1
2
3
4


```js
Read View

创建时其他未提交的活跃事务 ID 列表。创建

1
Read View

时,将当前未提交事务 ID 记录下来,后续即使它们修改了记录行的值,对于当前事务也是不可见的。

1
m_ids

不包括当前事务自己和已提交的事务(正在内存中)

  • 
    

m_creator_trx_id

1
2
3
4
:创建该

```js
Read View

的事务 ID

trans_visible

undo-log

undo log 主要有两个作用:

  • 当事务回滚时用于将数据恢复到修改前的样子
  • 另一个作用是
1
MVCC

,当读取记录时,若该记录被其他事务占用或当前版本对该事务不可见,则可以通过

1
undo log

读取之前的版本数据,以此实现非锁定读

**在

1
InnoDB

存储引擎中

1
undo log

分为两种:

1
insert undo log

1
update undo log

:**

  1. **
    1
    insert undo log
    **:指在
1
insert

操作中产生的

1
undo log

。因为

1
insert

操作的记录只对事务本身可见,对其他事务不可见,故该

1
undo log

可以在事务提交后直接删除。不需要进行

1
purge

操作

**

1
insert

时的数据初始状态:**

img

  1. **
    1
    update undo log
    **:
1
update

1
delete

操作中产生的

1
undo log

。该

1
undo log

可能需要提供

1
MVCC

机制,因此不能在事务提交时就进行删除。提交时放入

1
undo log

链表,等待

1
purge线程

进行最后的删除

数据第一次被修改时:

img

数据第二次被修改时:

img

不同事务或者相同事务的对同一记录行的修改,会使该记录行的 undo log 成为一条链表,链首就是最新的记录,链尾就是最早的旧记录。

数据可见性算法

InnoDB 存储引擎中,创建一个新事务后,执行每个 select 语句前,都会创建一个快照(Read View),快照中保存了当前数据库系统中正处于活跃(没有 commit)的事务的 ID 号。其实简单的说保存的是系统中当前不应该被本事务看到的其他事务 ID 列表(即 m_ids)。当用户在这个事务中要读取某个记录行的时候,InnoDB 会将该记录行的 DB_TRX_IDRead View 中的一些变量及当前事务 ID 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可见性条件

1.
如果记录 DB_TRX_ID < m_up_limit_id,那么表明最新修改该行的事务(DB_TRX_ID)在当前事务创建快照之前就提交了,所以该记录行的值对当前事务是可见的

1.
如果 DB_TRX_ID >= m_low_limit_id,那么表明最新修改该行的事务(DB_TRX_ID)在当前事务创建快照之后才修改该行,所以该记录行的值对当前事务不可见。跳到步骤 5

1.
m_ids 为空,则表明在当前事务创建快照之前,修改该行的事务就已经提交了,所以该记录行的值对当前事务是可见的

1.
如果 m_up_limit_id <= DB_TRX_ID < m_low_limit_id,表明最新修改该行的事务(DB_TRX_ID)在当前事务创建快照的时候可能处于“活动状态”或者“已提交状态”;所以就要对活跃事务列表 m_ids 进行查找(源码中是用的二分查找,因为是有序的)

  • 如果在活跃事务列表 m_ids 中能找到 DB_TRX_ID,表明:① 在当前事务创建快照前,该记录行的值被事务 ID 为 DB_TRX_ID 的事务修改了,但没有提交;或者 ② 在当前事务创建快照后,该记录行的值被事务 ID 为 DB_TRX_ID 的事务修改了。这些情况下,这个记录行的值对当前事务都是不可见的。跳到步骤 5
  • 在活跃事务列表中找不到,则表明“id 为 trx_id 的事务”在修改“该记录行的值”后,在“当前事务”创建快照前就已经提交了,所以记录行对当前事务可见
  • 在该记录行的 DB_ROLL_PTR 指针所指向的 undo log 取出快照记录,用快照记录的 DB_TRX_ID 跳到步骤 1 重新开始判断,直到找到满足的快照版本或返回空

RC 和 RR 隔离级别下 MVCC 的差异

在事务隔离级别 RCRR (InnoDB 存储引擎的默认事务隔离级别)下,InnoDB 存储引擎使用 MVCC(非锁定一致性读),但它们生成 Read View 的时机却不同

  • 在 RC 隔离级别下的 **
    1
    每次select
    ** 查询前都生成一个
1
Read View

(m_ids 列表)

  • 在 RR 隔离级别下只在事务开始后 **
    1
    第一次select
    ** 数据前生成一个
1
Read View

(m_ids 列表)

MVCC 解决不可重复读问题

虽然 RC 和 RR 都通过 MVCC 来读取快照数据,但由于 生成 Read View 时机不同,从而在 RR 级别下实现可重复读

举个例子:

img

在 RC 下 ReadView 生成情况

1. 假设时间线来到 T4 ,那么此时数据行 id = 1 的版本链为:

img

由于 RC 级别下每次查询都会生成Read View ,并且事务 101、102 并未提交,此时 103 事务生成的 Read View 中活跃的事务 **

1
m_ids

为:[101,102]** ,m_low_limit_id为:104,m_up_limit_id为:101,m_creator_trx_id 为:103

  • 此时最新记录的
1
DB_TRX_ID

为 101,m_up_limit_id <= 101 < m_low_limit_id,所以要在

1
m_ids

列表中查找,发现

1
DB_TRX_ID

存在列表中,那么这个记录不可见

  • 根据
1
DB_ROLL_PTR

找到

1
undo log

中的上一版本记录,上一条记录的

1
DB_TRX_ID

还是 101,不可见

  • 继续找上一条
1
DB_TRX_ID

为 1,满足 1 < m_up_limit_id,可见,所以事务 103 查询到数据为

1
name = 菜花

2. 时间线来到 T6 ,数据的版本链为: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因为在 RC 级别下,重新生成 Read View,这时事务 101 已经提交,102 并未提交,所以此时 Read View 中活跃的事务 **

1
m_ids

:[102]** ,m_low_limit_id为:104,m_up_limit_id为:102,m_creator_trx_id为:103

  • 此时最新记录的
1
DB_TRX_ID

为 102,m_up_limit_id <= 102 < m_low_limit_id,所以要在

1
m_ids

列表中查找,发现

1
DB_TRX_ID

存在列表中,那么这个记录不可见

  • 根据
1
DB_ROLL_PTR

找到

1
undo log

中的上一版本记录,上一条记录的

1
DB_TRX_ID

为 101,满足 101 < m_up_limit_id,记录可见,所以在

1
T6

时间点查询到数据为

1
name = 李四

,与时间 T4 查询到的结果不一致,不可重复读!

3. 时间线来到 T9 ,数据的版本链为: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重新生成 Read View, 这时事务 101 和 102 都已经提交,所以 m_ids 为空,则 m_up_limit_id = m_low_limit_id = 104,最新版本事务 ID 为 102,满足 102 < m_low_limit_id,可见,查询结果为 name = 赵六
总结: 在 RC 隔离级别下,事务在每次查询开始时都会生成并设置新的 Read View,所以导致不可重复读

在 RR 下 ReadView 生成情况

在可重复读级别下,只会在事务开始后第一次读取数据时生成一个 Read View(m_ids 列表)

1. 在 T4 情况下的版本链为:

img

在当前执行 select 语句时生成一个 Read View,此时 **

1
m_ids

:[101,102]** ,m_low_limit_id为:104,m_up_limit_id为:101,m_creator_trx_id 为:103

此时和 RC 级别下一样:

  • 最新记录的
1
DB_TRX_ID

为 101,m_up_limit_id <= 101 < m_low_limit_id,所以要在

1
m_ids

列表中查找,发现

1
DB_TRX_ID

存在列表中,那么这个记录不可见

  • 根据
1
DB_ROLL_PTR

找到

1
undo log

中的上一版本记录,上一条记录的

1
DB_TRX_ID

还是 101,不可见

  • 继续找上一条
1
DB_TRX_ID

为 1,满足 1 < m_up_limit_id,可见,所以事务 103 查询到数据为

1
name = 菜花

2. 时间点 T6 情况下:

img

在 RR 级别下只会生成一次Read View,所以此时依然沿用 **

1
m_ids

:[101,102]** ,m_low_limit_id为:104,m_up_limit_id为:101,m_creator_trx_id 为:103

  • 最新记录的
1
DB_TRX_ID

为 102,m_up_limit_id <= 102 < m_low_limit_id,所以要在

1
m_ids

列表中查找,发现

1
DB_TRX_ID

存在列表中,那么这个记录不可见

  • 根据
1
DB_ROLL_PTR

找到

1
undo log

中的上一版本记录,上一条记录的

1
DB_TRX_ID

为 101,不可见

  • 继续根据
1
DB_ROLL_PTR

找到

1
undo log

中的上一版本记录,上一条记录的

1
DB_TRX_ID

还是 101,不可见

  • 继续找上一条
1
DB_TRX_ID

为 1,满足 1 < m_up_limit_id,可见,所以事务 103 查询到数据为

1
name = 菜花

3. 时间点 T9 情况下:

img

此时情况跟 T6 完全一样,由于已经生成了 Read View,此时依然沿用 **

1
m_ids

:[101,102]** ,所以查询结果依然是 name = 菜花

MVCC➕Next-key-Lock 防止幻读

InnoDB存储引擎在 RR 级别下通过 MVCCNext-key Lock 来解决幻读问题:

**1、执行普通

1
select

,此时会以

1
MVCC

快照读的方式读取数据**

在快照读的情况下,RR 隔离级别只会在事务开启后的第一次查询生成 Read View ,并使用至事务提交。所以在生成 Read View 之后其它事务所做的更新、插入记录版本对当前事务并不可见,实现了可重复读和防止快照读下的 “幻读”

2、执行 select…for update/lock in share mode、insert、update、delete 等当前读

在当前读下,读取的都是最新的数据,如果其它事务有插入新的记录,并且刚好在当前事务查询范围内,就会产生幻读!InnoDB 使用 Next-key Lockopen in new window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locking.html#innodb-next-key-locks 来防止这种情况。当执行当前读时,会锁定读取到的记录的同时,锁定它们的间隙,防止其它事务在查询范围内插入数据。只要我不让你插入,就不会发生幻读

SQL 标准定义了哪些事务隔离级别?

SQL 标准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

  • READ-UNCOMMITTED(读取未提交) :最低的隔离级别,允许读取尚未提交的数据变更,可能会导致脏读、幻读或不可重复读。
  • READ-COMMITTED(读取已提交) :允许读取并发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可以阻止脏读,但是幻读或不可重复读仍有可能发生。
  • REPEATABLE-READ(可重复读) :对同一字段的多次读取结果都是一致的,除非数据是被本身事务自己所修改,可以阻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幻读仍有可能发生。
  • SERIALIZABLE(可串行化) :最高的隔离级别,完全服从 ACID 的隔离级别。所有的事务依次逐个执行,这样事务之间就完全不可能产生干扰,也就是说,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以及幻读。
    隔离级别 脏读 不可重复读 幻读 READ-UNCOMMITTED √ √ √ READ-COMMITTED × √ √ REPEATABLE-READ × × √ SERIALIZABLE × × ×

MySQL 的隔离级别是基于锁实现的吗?

MySQL 的隔离级别基于锁和 MVCC 机制共同实现的。

SERIALIZABLE 隔离级别是通过锁来实现的,READ-COMMITTED 和 REPEATABLE-READ 隔离级别是基于 MVCC 实现的。不过, SERIALIZABLE 之外的其他隔离级别可能也需要用到锁机制,就比如 REPEATABLE-READ 在当前读情况下需要使用加锁读来保证不会出现幻读。

MySQL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什么?

MySQL InnoDB 存储引擎的默认支持的隔离级别是 REPEATABLE-READ(可重读)。我们可以通过SELECT @@tx_isolation;命令来查看,MySQL 8.0 该命令改为SELECT @@transaction_isolation;

1
2
3
4
5
6
mysql> SELECT @@tx_isolation;
+-----------------+
| @@tx_isolation |
+-----------------+
| REPEATABLE-READ |
+-----------------+

从上面对 SQL 标准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的介绍可以看出,标准的 SQL 隔离级别定义里,REPEATABLE-READ(可重复读)是不可以防止幻读的。

但是!InnoDB 实现的 REPEATABLE-READ 隔离级别其实是可以解决幻读问题发生的,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 快照读:由 MVCC 机制来保证不出现幻读。
  • 当前读:使用 Next-Key Lock 进行加锁来保证不出现幻读,Next-Key Lock 是行锁(Record Lock)和间隙锁(Gap Lock)的结合,行锁只能锁住已经存在的行,为了避免插入新行,需要依赖间隙锁。

因为隔离级别越低,事务请求的锁越少,所以大部分数据库系统的隔离级别都是 READ-COMMITTED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 InnoDB 存储引擎默认使用 REPEATABLE-READ 并不会有任何性能损失。

InnoDB 存储引擎在分布式事务的情况下一般会用到 SERIALIZABLE 隔离级别。

实际情况演示

在下面我会使用 2 个命令行 MySQL ,模拟多线程(多事务)对同一份数据的脏读问题。

MySQL 命令行的默认配置中事务都是自动提交的,即执行 SQL 语句后就会马上执行 COMMIT 操作。如果要显式地开启一个事务需要使用命令:START TRANSACTION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设置隔离级别。

1
SET [SESSION|GLOBAL]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READ UNCOMMITTED|READ COMMITTED|REPEATABLE READ|SERIALIZABLE]

我们再来看一下我们在下面实际操作中使用到的一些并发控制语句:

  • 
    

START TRANSACTION

1
2
3
4
|

```js
BEGIN

:显式地开启一个事务。

  • 
    

COMMIT

1
2
3
:提交事务,使得对数据库做的所有修改成为永久性。
* ```js
ROLLBACK

:回滚会结束用户的事务,并撤销正在进行的所有未提交的修改。

脏读(读未提交)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避免脏读(读已提交)

img

不可重复读

还是刚才上面的读已提交的图,虽然避免了读未提交,但是却出现了,一个事务还没有结束,就发生了 不可重复读问题。

img

可重复读

img

幻读

演示幻读出现的情况

imgSQL 脚本 1 在第一次查询工资为 500 的记录时只有一条,SQL 脚本 2 插入了一条工资为 500 的记录,提交之后;SQL 脚本 1 在同一个事务中再次使用当前读查询发现出现了两条工资为 500 的记录这种就是幻读。

解决幻读的方法

解决幻读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它们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事务在操作某张表数据的时候,另外一个事务不允许新增或者删除这张表中的数据了。解决幻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将事务隔离级别调整为
1
SERIALIZABLE

  1. 在可重复读的事务级别下,给事务操作的这张表添加表锁。
  2. 在可重复读的事务级别下,给事务操作的这张表添加
1
Next-key LockRecord Lock+Gap Lock

MySQL 锁

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事务的控制方式。

表级锁和行级锁了解吗?有什么区别?

MyISAM 仅仅支持表级锁(table-level locking),一锁就锁整张表,这在并发写的情况下性非常差。InnoDB 不光支持表级锁(table-level locking),还支持行级锁(row-level locking),默认为行级锁。

行级锁的粒度更小,仅对相关的记录上锁即可(对一行或者多行记录加锁),所以对于并发写入操作来说, InnoDB 的性能更高。

表级锁和行级锁对比

  • 表级锁: MySQL 中锁定粒度最大的一种锁(全局锁除外),是针对非索引字段加的锁,对当前操作的整张表加锁,实现简单,资源消耗也比较少,加锁快,不会出现死锁。不过,触发锁冲突的概率最高,高并发下效率极低。表级锁和存储引擎无关,MyISAM 和 InnoDB 引擎都支持表级锁。
  • 行级锁: MySQL 中锁定粒度最小的一种锁,是 针对索引字段加的锁 ,只针对当前操作的行记录进行加锁。 行级锁能大大减少数据库操作的冲突。其加锁粒度最小,并发度高,但加锁的开销也最大,加锁慢,会出现死锁。行级锁和存储引擎有关,是在存储引擎层面实现的。

行级锁的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

InnoDB 的行锁是针对索引字段加的锁,表级锁是针对非索引字段加的锁。当我们执行 UPDATEDELETE 语句时,如果 WHERE条件中字段没有命中唯一索引或者索引失效的话,就会导致扫描全表对表中的所有行记录进行加锁。这个在我们日常工作开发中经常会遇到,一定要多多注意!!!

不过,很多时候即使用了索引也有可能会走全表扫描,这是因为 MySQL 优化器的原因。

InnoDB 有哪几类行锁?

InnoDB 行锁是通过对索引数据页上的记录加锁实现的,MySQL InnoDB 支持三种行锁定方式:

  • 记录锁(Record Lock):也被称为记录锁,属于单个行记录上的锁。
  • 间隙锁(Gap Lock):锁定一个范围,不包括记录本身。
  • 临键锁(Next-Key Lock):Record Lock+Gap Lock,锁定一个范围,包含记录本身,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幻读问题(MySQL 事务部分提到过)。记录锁只能锁住已经存在的记录,为了避免插入新记录,需要依赖间隙锁。

在 InnoDB 默认的隔离级别 REPEATABLE-READ 下,行锁默认使用的是 Next-Key Lock。但是,如果操作的索引是唯一索引或主键,InnoDB 会对 Next-Key Lock 进行优化,将其降级为 Record Lock,即仅锁住索引本身,而不是范围。

共享锁和排他锁呢?

不论是表级锁还是行级锁,都存在共享锁(Share Lock,S 锁)和排他锁(Exclusive Lock,X 锁)这两类:

  • 共享锁(S 锁):又称读锁,事务在读取记录的时候获取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获取(锁兼容)。
  • 排他锁(X 锁):又称写锁/独占锁,事务在修改记录的时候获取排他锁,不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获取。如果一个记录已经被加了排他锁,那其他事务不能再对这条事务加任何类型的锁(锁不兼容)。

排他锁与任何的锁都不兼容,共享锁仅和共享锁兼容。
S 锁 X 锁 S 锁 不冲突 冲突 X 锁 冲突 冲突

由于 MVCC 的存在,对于一般的 SELECT 语句,InnoDB 不会加任何锁。不过, 你可以通过以下语句显式加共享锁或排他锁。

1
2
3
4
5
6
# 共享锁 可以在 MySQL 5.7MySQL 8.0 中使用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 共享锁 可以在 MySQL 8.0 中使用
SELECT ... FOR SHARE;
# 排他锁
SELECT ... FOR UPDATE;

意向锁有什么作用?

如果需要用到表锁的话,如何判断表中的记录没有行锁呢,一行一行遍历肯定是不行,性能太差。我们需要用到一个叫做意向锁的东东来快速判断是否可以对某个表使用表锁。

意向锁是表级锁,共有两种:

  • 意向共享锁(Intention Shared Lock,IS 锁):事务有意向对表中的某些记录加共享锁(S 锁),加共享锁前必须先取得该表的 IS 锁。
  • 意向排他锁(Intention Exclusive Lock,IX 锁):事务有意向对表中的某些记录加排他锁(X 锁),加排他锁之前必须先取得该表的 IX 锁。

意向锁是由数据引擎自己维护的,用户无法手动操作意向锁,在为数据行加共享/排他锁之前,InooDB 会先获取该数据行所在在数据表的对应意向锁。

意向锁之间是互相兼容的。
IS 锁 IX 锁 IS 锁 兼容 兼容 IX 锁 兼容 兼容

意向锁和共享锁和排它锁互斥(这里指的是表级别的共享锁和排他锁,意向锁不会与行级的共享锁和排他锁互斥)。

IS 锁 IX 锁 S 锁 兼容 互斥 X 锁 互斥 互斥

当前读和快照读有什么区别?

快照读(一致性非锁定读)就是单纯的 SELECT 语句,但不包括下面这两类 SELECT 语句:

1
2
3
4
5
SELECT ... FOR UPDATE
# 共享锁 可以在 MySQL 5.7MySQL 8.0 中使用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 共享锁 可以在 MySQL 8.0 中使用
SELECT ... FOR SHARE;

快照即记录的历史版本,每行记录可能存在多个历史版本(多版本技术)。

快照读的情况下,如果读取的记录正在执行 UPDATE/DELETE 操作,读取操作不会因此去等待记录上 X 锁的释放,而是会去读取行的一个快照。

只有在事务隔离级别 RC(读取已提交) 和 RR(可重读)下,InnoDB 才会使用一致性非锁定读:

  • 在 RC 级别下,对于快照数据,一致性非锁定读总是读取被锁定行的最新一份快照数据。
  • 在 RR 级别下,对于快照数据,一致性非锁定读总是读取本事务开始时的行数据版本。

快照读比较适合对于数据一致性要求不是特别高且追求极致性能的业务场景。

当前读 (一致性锁定读)就是给行记录加 X 锁或 S 锁。

当前读的一些常见 SQL 语句类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 对读的记录加一个X锁
SELECT...FOR UPDATE
# 对读的记录加一个S锁
SELECT...LOCK IN SHARE MODE
# 对读的记录加一个S锁
SELECT...FOR SHARE
# 对修改的记录加一个X锁
INSERT...
UPDATE...
DELETE...

自增锁有了解吗?

不太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简单了解即可。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表的时候,通常会有一列作为自增主键。InnoDB 中的自增主键会涉及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级锁— 自增锁(AUTO-INC Locks)

1
2
3
4
5
6
CREATE TABLE `sequence_id` (
`id` BIGINT(2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tub` CHAR(10) NOT NULL DEFAULT '',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stub` (`stub`)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mb4;

更准确点来说,不仅仅是自增主键,AUTO_INCREMENT的列都会涉及到自增锁,毕竟非主键也可以设置自增长。

如果一个事务正在插入数据到有自增列的表时,会先获取自增锁,拿不到就可能会被阻塞住。这里的阻塞行为只是自增锁行为的其中一种,可以理解为自增锁就是一个接口,其具体的实现有多种。具体的配置项为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MySQL 5.1.22 引入),可以选择的值如下: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介绍 0 传统模式 1 连续模式(MySQL 8.0 之前默认) 2 交错模式(MySQL 8.0 之后默认)

交错模式下,所有的“INSERT-LIKE”语句(所有的插入语句,包括:INSERTREPLACEINSERT…SELECTREPLACE…SELECTLOAD DATA等)都不使用表级锁,使用的是轻量级互斥锁实现,多条插入语句可以并发执行,速度更快,扩展性也更好。

不过,如果你的 MySQL 数据库有主从同步需求并且 Binlog 存储格式为 Statement 的话,不要将 InnoDB 自增锁模式设置为交叉模式,不然会有数据不一致性问题。这是因为并发情况下插入语句的执行顺序就无法得到保障。
如果 MySQL 采用的格式为 Statement ,那么 MySQL 的主从同步实际上同步的就是一条一条的 SQL 语句。

自增值并不会保存在这个表结构也就是 .frm 文件中,不同的引擎对于自增值的保存策略不同:

1)MyISAM 引擎的自增值保存在数据文件中

2)InnoDB 引擎的自增值,其实是保存在了内存里,并没有持久化。第一次打开表的时候,都会去找自增值的最大值 max(id),然后将 max(id)+1 作为这个表当前的自增值。

实际上,到了 MySQL 8.0 版本后,自增值的变更记录被放在了 redo log 中,提供了自增值持久化的能力 ,也就是实现了“如果发生重启,表的自增值可以根据 redo log 恢复为 MySQL 重启前的值”

自增值不连续的场景

自增值不连续场景 1

在 MySQL 里面,如果字段 id 被定义为 AUTO_INCREMENT,在插入一行数据的时候,自增值的行为如下:

  • 如果插入数据时 id 字段指定为 0、null 或未指定值,那么就把这个表当前的 AUTO_INCREMENT 值填到自增字段;
  • 如果插入数据时 id 字段指定了具体的值,就直接使用语句里指定的值。

根据要插入的值和当前自增值的大小关系,自增值的变更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假设某次要插入的值是 insert_num,当前的自增值是 autoIncrement_num

  • 如果
1
insert_num < autoIncrement_num

,那么这个表的自增值不变

  • 如果
1
insert_num >= autoIncrement_num

,就需要把当前自增值修改为新的自增值

也就是说,如果插入的 id 是 100,当前的自增值是 90,insert_num >= autoIncrement_num,那么自增值就会被修改为新的自增值即 101

一定是这样吗?

非也~

了解过分布式 id 的小伙伴一定知道,为了避免两个库生成的主键发生冲突,我们可以让一个库的自增 id 都是奇数,另一个库的自增 id 都是偶数

这个奇数偶数其实是通过 auto_increment_offset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这两个参数来决定的,这俩分别用来表示自增的初始值和步长,默认值都是 1。

所以,上面的例子中生成新的自增值的步骤实际是这样的:从 auto_increment_offset 开始,以 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为步长,持续叠加,直到找到第一个大于 100 的值,作为新的自增值。

所以,这种情况下,自增值可能会是 102,103 等等之类的,就会导致不连续的主键 id。

更遗憾的是,即使在自增初始值和步长这两个参数都设置为 1 的时候,自增主键 id 也不一定能保证主键是连续的

自增值不连续场景 2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往表里插入一条 (null,1,1) 的记录,生成的主键是 1,AUTO_INCREMENT= 2,对吧

img

这时我再执行一条插入 (null,1,1) 的命令,很显然会报错 Duplicate entry,因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唯一索引字段 a

img

但是,你会惊奇的发现,虽然插入失败了,但自增值仍然从 2 增加到了 3!

这是为啥?

我们来分析下这个 insert 语句的执行流程:

  1. 执行器调用 InnoDB 引擎接口准备插入一行记录 (null,1,1);
  2. InnoDB 发现用户没有指定自增 id 的值,则获取表
1
test_pk

当前的自增值 2;

  1. 将传入的记录改成 (2,1,1);
  2. 将表的自增值改成 3;
  3. 继续执行插入数据操作,由于已经存在 a=1 的记录,所以报 Duplicate key error,语句返回

可以看到,自增值修改的这个操作,是在真正执行插入数据的操作之前。

这个语句真正执行的时候,因为碰到唯一键 a 冲突,所以 id = 2 这一行并没有插入成功,但也没有将自增值再改回去。所以,在这之后,再插入新的数据行时,拿到的自增 id 就是 3。也就是说,出现了自增主键不连续的情况。

至此,我们已经罗列了两种自增主键不连续的情况:

  1. 自增初始值和自增步长设置不为 1
  2. 唯一键冲突

除此之外,事务回滚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自增值不连续场景 3

我们现在表里有一行 (1,1,1) 的记录,AUTO_INCREMENT = 3:

img

我们先插入一行数据 (null, 2, 2),也就是 (3, 2, 2) 嘛,并且 AUTO_INCREMENT 变为 4:

img

再去执行这样一段 SQL:

img

虽然我们插入了一条 (null, 3, 3) 记录,但是使用 rollback 进行回滚了,所以数据库中是没有这条记录的:

img

在这种事务回滚的情况下,自增值并没有同样发生回滚!如下图所示,自增值仍然固执地从 4 增加到了 5:

img

所以这时候我们再去插入一条数据(null, 3, 3)的时候,主键 id 就会被自动赋为 5 了:

img

那么,为什么在出现唯一键冲突或者回滚的时候,MySQL 没有把表的自增值改回去呢?回退回去的话不就不会发生自增 id 不连续了吗?

事实上,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性能。

我们直接用反证法来验证:假设 MySQL 在事务回滚的时候会把自增值改回去,会发生什么?

现在有两个并行执行的事务 A 和 B,在申请自增值的时候,为了避免两个事务申请到相同的自增 id,肯定要加锁,然后顺序申请,对吧。

  1. 假设事务 A 申请到了 id = 1, 事务 B 申请到 id=2,那么这时候表 t 的自增值是 3,之后继续执行。
  2. 事务 B 正确提交了,但事务 A 出现了唯一键冲突,也就是 id = 1 的那行记录插入失败了,那如果允许事务 A 把自增 id 回退,也就是把表的当前自增值改回 1,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里面已经有 id = 2 的行,而当前的自增 id 值是 1。
  3. 接下来,继续执行的其他事务就会申请到 id=2。这时,就会出现插入语句报错“主键冲突”。

img

而为了解决这个主键冲突,有两种方法:

  1. 每次申请 id 之前,先判断表里面是否已经存在这个 id,如果存在,就跳过这个 id
  2. 把自增 id 的锁范围扩大,必须等到一个事务执行完成并提交,下一个事务才能再申请自增 id

很显然,上述两个方法的成本都比较高,会导致性能问题。而究其原因呢,是我们假设的这个 “允许自增 id 回退”。

因此,InnoDB 放弃了这个设计,语句执行失败也不回退自增 id。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只保证了自增 id 是递增的,但不保证是连续的。

综上,已经分析了三种自增值不连续的场景,还有第四种场景:批量插入数据。

自增值不连续场景 4

对于批量插入数据的语句,MySQL 有一个批量申请自增 id 的策略:

  1. 语句执行过程中,第一次申请自增 id,会分配 1 个;
  2. 1 个用完以后,这个语句第二次申请自增 id,会分配 2 个;
  3. 2 个用完以后,还是这个语句,第三次申请自增 id,会分配 4 个;
  4. 依此类推,同一个语句去申请自增 id,每次申请到的自增 id 个数都是上一次的两倍。

注意,这里说的批量插入数据,不是在普通的 insert 语句里面包含多个 value 值!!!,因为这类语句在申请自增 id 的时候,是可以精确计算出需要多少个 id 的,然后一次性申请,申请完成后锁就可以释放了。

而对于 insert … select、replace … select 和 load data 这种类型的语句来说,MySQL 并不知道到底需要申请多少 id,所以就采用了这种批量申请的策略,毕竟一个一个申请的话实在太慢了。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这个表有下面这些数据:

img

我们创建一个和当前表 test_pk 有相同结构定义的表 test_pk2

img

然后使用 insert...selectteset_pk2 表中批量插入数据:

img

可以看到,成功导入了数据。

再来看下 test_pk2 的自增值是多少:

img

如上分析,是 8 而不是 6

具体来说,insert…select 实际上往表中插入了 5 行数据 (1 1)(2 2)(3 3)(4 4)(5 5)。但是,这五行数据是分三次申请的自增 id,结合批量申请策略,每次申请到的自增 id 个数都是上一次的两倍,所以:

  • 第一次申请到了一个 id:id=1
  • 第二次被分配了两个 id:id=2 和 id=3
  • 第三次被分配到了 4 个 id:id=4、id = 5、id = 6、id=7

由于这条语句实际只用上了 5 个 id,所以 id=6 和 id=7 就被浪费掉了。之后,再执行 insert into test_pk2 values(null,6,6),实际上插入的数据就是(8,6,6):

img

总结

自增值不连续的 4 个场景:

  1. 自增初始值和自增步长设置不为 1
  2. 唯一键冲突
  3. 事务回滚
  4. 批量插入(如
1
insert...select

语句)

MySQL日期类型选择建议

Datetime 和 Timestamp 之间的抉择

时区信息

DateTime 类型是没有时区信息的(时区无关) ,DateTime 类型保存的时间都是当前会话所设置的时区对应的时间。这样就会有什么问题呢?当你的时区更换之后,比如你的服务器更换地址或者更换客户端连接时区设置的话,就会导致你从数据库中读出的时间错误。

Timestamp 和时区有关。Timestamp 类型字段的值会随着服务器时区的变化而变化,自动换算成相应的时间,说简单点就是在不同时区,查询到同一个条记录此字段的值会不一样。

插入数据:

1
INSERT INTO time_zone_test(date_time,time_stamp) VALUES(NOW(),NOW());

查看数据:

1
select date_time,time_stamp from time_zone_test;

结果:

1
2
3
4
5
+---------------------+---------------------+
| date_time | time_stamp |
+---------------------+---------------------+
| 2020-01-11 09:53:32 | 2020-01-11 09:53:32 |
+---------------------+---------------------+

现在我们运行

修改当前会话的时区:

1
set time_zone='+8:00';

再次查看数据:

1
2
3
4
5
+---------------------+---------------------+
| date_time | time_stamp |
+---------------------+---------------------+
| 2020-01-11 09:53:32 | 2020-01-11 17:53:32 |
+---------------------+---------------------+

扩展:一些关于 MySQL 时区设置的一个常用 sql 命令

1
2
3
4
5
6
7
8
9
10
# 查看当前会话时区
SELECT @@session.time_zone;
# 设置当前会话时区
SET time_zone = 'Europe/Helsinki';
SET time_zone = "+00:00";
# 数据库全局时区设置
SELECT @@global.time_zone;
# 设置全局时区
SET GLOBAL time_zone = '+8:00';
SET GLOBAL time_zone = 'Europe/Helsinki';

占用空间

在 MySQL 5.6.4 之前,DateTime 和 Timestamp 的存储空间是固定的,分别为 8 字节和 4 字节。但是从 MySQL 5.6.4 开始,它们的存储空间会根据毫秒精度的不同而变化,DateTime 的范围是 58 字节,Timestamp 的范围是 47 字节。

表示范围

Timestamp 表示的时间范围更小,只能到 2038 年:

  • DateTime:1000-01-01 00:00:00.000000 ~ 9999-12-31 23:59:59.499999
  • Timestamp:1970-01-01 00:00:01.000000 ~ 2038-01-19 03:14:07.499999

性能

由于 TIMESTAMP 需要根据时区进行转换,所以从毫秒数转换到 TIMESTAMP 时,不仅要调用一个简单的函数,还要调用操作系统底层的系统函数。这个系统函数为了保证操作系统时区的一致性,需要进行加锁操作,这就降低了效率。

DATETIME 不涉及时区转换,所以不会有这个问题。

为了避免 TIMESTAMP 的时区转换问题,建议使用指定的时区,而不是依赖于操作系统时区。

数值时间戳是更好的选择吗?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使用 int 或者 bigint 类型的数值也就是数值时间戳来表示时间。

这种存储方式的具有 Timestamp 类型的所具有一些优点,并且使用它的进行日期排序以及对比等操作的效率会更高,跨系统也很方便,毕竟只是存放的数值。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数据的可读性太差了,你无法直观的看到具体时间。

数据库中实际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ysql> select UNIX_TIMESTAMP('2020-01-11 09:53:32');
+---------------------------------------+
| UNIX_TIMESTAMP('2020-01-11 09:53:32') |
+---------------------------------------+
| 1578707612 |
+---------------------------------------+
1 row in set (0.00 sec)

mysql> select FROM_UNIXTIME(1578707612);
+---------------------------+
| FROM_UNIXTIME(1578707612) |
+---------------------------+
| 2020-01-11 09:53:32 |
+---------------------------+
1 row in set (0.01 sec)

总结

类型 存储空间 日期格式 日期范围 是否带时区信息 DATETIME 58字节 YYYY-MM-DD hh:mm:ss[.fraction] 1000-01-01 00:00:00[.000000] ~ 9999-12-31 23:59:59[.999999] 否 TIMESTAMP 47字节 YYYY-MM-DD hh:mm:ss[.fraction] 1970-01-01 00:00:01[.000000] ~ 2038-01-19 03:14:07[.999999] 是 数值型时间戳 4字节 全数字如1578707612 1970-01-01 00:00:01之后的时间 否

MySQL隐式转换造成索引失效

当操作符与不同类型的操作数一起使用时,会发生类型转换以使操作数兼容。某些转换是隐式发生的。例如,MySQL 会根据需要自动将字符串转换为数字,反之亦然。以下规则描述了比较操作的转换方式:

  1. 两个参数至少有一个是
1
NULL

时,比较的结果也是

1
NULL

,特殊的情况是使用

1
<=>

对两个

1
NULL

做比较时会返回

1
1

,这两种情况都不需要做类型转换

  1. 两个参数都是字符串,会按照字符串来比较,不做类型转换
  2. 两个参数都是整数,按照整数来比较,不做类型转换
  3. 十六进制的值和非数字做比较时,会被当做二进制串
  4. 有一个参数是
1
TIMESTAMP

1
DATETIME

,并且另外一个参数是常量,常量会被转换为

1
timestamp
  1. 有一个参数是
1
decimal

类型,如果另外一个参数是

1
decimal

或者整数,会将整数转换为

1
decimal

后进行比较,如果另外一个参数是浮点数,则会把

1
decimal

转换为浮点数进行比较

  1. 所有其他情况下,两个参数都会被转换为浮点数再进行比较

那么这个字符串隐式转换的规则是什么呢?为什么num2='10000a''010000''10000'这三种情形都能匹配上呢?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规则如下:

  1. 不以数字开头的字符串都将转换为
1
0

。如

1
'abc'

1
'a123bc'

1
'abc123'

都会转化为

1
0

  1. 以数字开头的字符串转换时会进行截取,从第一个字符截取到第一个非数字内容为止。比如
1
'123abc'

会转换为

1
123

1
'012abc'

会转换为

1
012

也就是

1
12

1
'5.3a66b78c'

会转换为

1
5.3

,其他同理。

切记

当操作符左右两边的数据类型不一致时,会发生隐式转换

当 where 查询操作符左边为数值类型时发生了隐式转换,那么对效率影响不大,但还是不推荐这么做。

当 where 查询操作符左边为字符类型时发生了隐式转换,那么会导致索引失效,造成全表扫描效率极低。

字符串转换为数值类型时,非数字开头的字符串会转化为0,以数字开头的字符串会截取从第一个字符到第一个非数字内容为止的值为转化结果。

作者声明

1
如有问题,欢迎指正!